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15-17页 |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4.2 本文主要的不足 | 第16-17页 |
第2章 内部控制审计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 第17-23页 |
2.1 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概念 | 第17-20页 |
2.1.1 内部控制审计的含义 | 第17-18页 |
2.1.2 内部控制审计的对象 | 第18页 |
2.1.3 内部控制审计内容、流程 | 第18-19页 |
2.1.4 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 | 第19页 |
2.1.5 内部控制审计的需求动因 | 第19-20页 |
2.2 内部控制审计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2.2.1 受托责任论 | 第21页 |
2.2.2 信号传递理论 | 第21-23页 |
第3章 内部控制审计现状描述及问题原因分析 | 第23-35页 |
3.1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现状描述 | 第23-25页 |
3.1.1 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数量 | 第23页 |
3.1.2 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状况 | 第23-24页 |
3.1.3 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类型统计 | 第24-25页 |
3.2 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 | 第25-30页 |
3.2.1 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名称混乱 | 第25-27页 |
3.2.2 内部控制审计费用价格低、披露少 | 第27-28页 |
3.2.3 非标准审计意见披露少 | 第28-29页 |
3.2.4 内部控制审计质量有待提高 | 第29-30页 |
3.3 内部控制审计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0-35页 |
3.3.1 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体系不完善 | 第30-31页 |
3.3.2 企业付费意愿不足,事务所恶意竞争 | 第31-32页 |
3.3.3 内部控制缺陷评价缺乏具体标准 | 第32-33页 |
3.3.4 事务所经验不足,审计师能力有待提高 | 第33-35页 |
第4章 完善内部控制审计的措施 | 第35-42页 |
4.1 完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建设 | 第35-36页 |
4.1.1 统一内部控制审计标准 | 第35页 |
4.1.2 不断完善《审计指引》 | 第35-36页 |
4.1.3 增强法律法规执行力度 | 第36页 |
4.2 完善内部控制审计收费制度 | 第36-38页 |
4.2.1 改变内控审计收费方式 | 第37页 |
4.2.2 确定内控审计收费标准 | 第37-38页 |
4.3 完善内部控制缺陷评价标准 | 第38-40页 |
4.3.1 定性评价内部控制缺陷 | 第38-39页 |
4.3.2 定量评价内部控制缺陷 | 第39-40页 |
4.4 完善内控审计流程,提高CPA专业能力 | 第40-42页 |
4.4.1 完善内部控制审计流程 | 第40-41页 |
4.4.2 提高CPA专业胜任能力 | 第41-42页 |
第5章 内部控制审计案例分析—以XYZ公司为例 | 第42-50页 |
5.1 案例背景 | 第42页 |
5.2 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情况 | 第42-43页 |
5.3 内部控制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43-46页 |
5.3.1 事务所承接工作不谨慎,执行工作流于形式 | 第43-44页 |
5.3.2 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独立性缺失 | 第44-45页 |
5.3.3 项目质量控制不到位 | 第45页 |
5.3.4 审计人员精力投入不足 | 第45-46页 |
5.3.5 内控审计人员谈判沟通能力有限 | 第46页 |
5.4 案例启示 | 第46-50页 |
5.4.1 强化承接业务谨慎意识,提高专业能力 | 第46-47页 |
5.4.2 加强监督,提高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 第47-48页 |
5.4.3 制定内部控制审计收费标准 | 第48页 |
5.4.4 加强项目质量复核 | 第48-49页 |
5.4.5 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 | 第49-50页 |
第6章 总结 | 第50-53页 |
6.1 总结 | 第50-51页 |
6.2 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