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大铜器的文化内涵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研究缘起与目的 | 第9-10页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四)研究价值与创新点 | 第12-13页 |
一、郏县大铜器起源文化 | 第13-19页 |
(一)郏县大铜器起源诸说 | 第13-15页 |
1.曹操制乐之说 | 第13页 |
2.周成王士兵击“盆”之说 | 第13-14页 |
3.老太婆敲盆骂街之说 | 第14-15页 |
(二)郏县大铜器起源说的文化内涵 | 第15-19页 |
1.民间艺术与精神需求的关系 | 第15-17页 |
2.封建社会的婚俗关系 | 第17-19页 |
二、郏县大铜器乐器文化 | 第19-27页 |
(一)郏县大铜器的乐器构成 | 第19-24页 |
1.锣 | 第19-21页 |
2.钹与铙 | 第21-22页 |
3.鼓 | 第22-24页 |
(二)郏县大铜器乐器选择与组合的文化内涵 | 第24-27页 |
1.“合和之境”的追求 | 第24-25页 |
2.原始宗教信仰的遗留 | 第25页 |
3.民俗文化性格的体现 | 第25-27页 |
三、郏县大铜器的曲牌文化 | 第27-33页 |
(一)曲牌题材类型与记谱方式 | 第27-29页 |
1.题材类型 | 第27-28页 |
2.记谱方式 | 第28-29页 |
(二)曲牌的文化内涵 | 第29-33页 |
1.英勇无畏的精神写照 | 第29页 |
2.趋利避害的民俗心理 | 第29-30页 |
3.造就多样性的“文化涵化” | 第30-31页 |
4.现实功利的“墨家体验” | 第31-33页 |
四、郏县大铜器的表演文化 | 第33-39页 |
(一)表演形式、时地及变化 | 第33-34页 |
(二)表演文化内涵 | 第34-39页 |
1.从神圣到世俗的转变过程 | 第34-37页 |
2.群体团结协作的精神 | 第37-39页 |
五、郏县大铜器文化内涵的当下价值 | 第39-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