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汉语教学论文

大陆标语研究--以上海闵行地区标语调查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3页
    1.1 研究的缘起第8页
    1.2 研究的价值第8-9页
        1.2.1 具有某个社会形态的对外形象展示性第8页
        1.2.2 具有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价值第8-9页
    1.3 “标语”意义的解释与本文研究的主要范围第9-10页
        1.3.1 辞典和网络上对“标语”意义的解释第9-10页
        1.3.2 本文对标语研究的主要范围第10页
    1.4 前人对标语研究角度的综述及本文研究的角度第10-11页
    1.5 本文研究的特色第11-13页
第二章 大陆建国以来的标语的生成语境和风格第13-23页
    2.1 大陆标语的雏形表现第13页
    2.2 大陆标语的历史表现第13-14页
    2.3 大陆建国至改革开放时期---标语鼎盛期的话语核心及语言风格第14-22页
        2.3.1 大陆建国和发展时期的标语(1949~1965)的话语核心及语言风格第14-18页
        2.3.2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标语(1966~1976)的话语核心及语言风格第18-21页
        2.3.3 改革开放时期的标语(1977~1998)的话语核心及语言风格第21-22页
    2.4 第二章小结第22-23页
第三章 上海闵行地区的标语语料研究第23-30页
    3.1 上海闵行地区标语语料的采集与分析第23-26页
        3.1.1 选择闵行地区的原因第23页
        3.1.2 标语语料的采集范围第23-24页
        3.1.3 标语语料的研究方法第24页
        3.1.4 闵行地区政治性标语和公益性标语的比较与分析第24-26页
    3.2 闵行地区标语的生成语境探讨第26-27页
    3.3 上海闵行地区的标语特点第27-29页
        3.3.1 善用比喻和借代第27页
        3.3.2 标语用语偏重“强烈”色彩第27-28页
        3.3.3 若干标语中专业用语和背景不甚明确第28页
        3.3.4 若干标语的内容表现得不甚强调第28-29页
    3.4 第三章小结第29-30页
第四章 民众对标语关注度的调查与分析第30-40页
    4.1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主张第30-31页
    4.2 问卷调查及其归纳第31-34页
        4.2.1 闵行地区民众的标语关注度第31-32页
        4.2.2 闵行地区民众的标语接受度第32页
        4.2.3 标语对闵行地区民众的影响第32-34页
    4.3 民众对标语的认知第34-37页
        4.3.1 对标语中“文明”一词的认知第35页
        4.3.2 对标语中“文明表现”的认知第35-36页
        4.3.3 对标语中“和谐”一词的认知第36页
        4.3.4 对“不和谐”原因的认知第36-37页
    4.4 影响人们对标语认知的若干因素的探讨第37-39页
    4.5 第四章小结第39-40页
第五章 大陆标语是否需要继续存在的两种社会态度及本文的意见第40-48页
    5.1 大陆标语是否需要继续存在的两种社会态度第40页
    5.2 本文对大陆标语是否需要继续存在的意见第40-45页
        5.2.1 本文的看法第40-45页
            5.2.1.1 标语与格言、谚语的比较第41页
            5.2.1.2 标语与文字广告的比较第41-42页
            5.2.1.3 适用于标语撰写的汉语特点第42页
            5.2.1.4 大陆标语存在的原因分析第42-44页
            5.2.1.5 大陆标语的特色及其不足第44-45页
    5.3 规范标语的建议第45-48页
第六章 结语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致谢第53-54页
附录第54-6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第60-63页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无线多播性能的渐进性分析
下一篇:盐酸小檗碱改性几种粘土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