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12-16页 |
1.1 研究动机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6 论文结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外国留学生汉语习得中偏误的分类研究综述 | 第16-31页 |
2.1 偏误的界定 | 第16页 |
2.2 偏误研究的发展过程 | 第16-17页 |
2.3 各专项偏误分析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2.3.1 针对个别词的偏误研究 | 第18页 |
2.3.2 针对某一类词的研究 | 第18-19页 |
2.3.3 针对句法成分的研究 | 第19页 |
2.3.4 针对句型的研究 | 第19-20页 |
2.3.5 针对篇章的研究 | 第20页 |
2.4 汉语语法偏误研究中偏误分类的研究成果 | 第20-29页 |
2.4.1 将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和杂糅作为分类标准 | 第21-23页 |
2.4.2 从汉语语言单位角度进行分类 | 第23-29页 |
2.5 现有偏误标注语料库中对偏误的分类 | 第29-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外国留学生汉语习得作文语料库偏误分类的原则及标准 | 第31-50页 |
3.1 偏误分类原则 | 第31-34页 |
3.1.1 实用性原则 | 第31-32页 |
3.1.2 全面性原则 | 第32-33页 |
3.1.3 层级性原则 | 第33-34页 |
3.2 偏误分类的前提条件 | 第34-35页 |
3.2.1 偏误的确定 | 第34页 |
3.2.2 偏误的层次划分 | 第34-35页 |
3.3 偏误的分类标准 | 第35-49页 |
3.3.1 偏误大类的确定 | 第35-36页 |
3.3.2 不同层面语言单位的偏误分类 | 第36-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基于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料库中偏误的标注及说明 | 第50-60页 |
4.1 语料情况 | 第50页 |
4.2 语料标注标记集 | 第50-52页 |
4.2.1 标注语言的选取 | 第50-52页 |
4.2.2 标注集 | 第52页 |
4.3 标注及标注中的具体处理 | 第52-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实验验证分类结果及测试结果讨论 | 第60-67页 |
5.1 实验目的 | 第60页 |
5.2 测试对象 | 第60页 |
5.3 测试工具 | 第60页 |
5.4 校标的选取 | 第60-62页 |
5.5 测试过程 | 第62-63页 |
5.6 试验结果及统计分析 | 第63-66页 |
5.6.1 实验结果 | 第63页 |
5.6.2 描述性统计 | 第63-6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7-69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6.2 研究意义 | 第68页 |
6.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附录 | 第75-85页 |
附录1 实证研究偏误语料(一) | 第75-77页 |
附录2 实证研究偏误语料(二) | 第77-79页 |
附录3 实证研究偏误语料(三) | 第79-80页 |
附录4 偏误语料(一)(原文扫描) | 第80-82页 |
附录5 偏误语料(二)(原文扫描)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7-89页 |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