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学论文

不同虚拟内疚类型下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选择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页
1 引言第9-10页
2 理论及研究综述第10-29页
    2.1 虚拟内疚及其研究第10-20页
        2.1.1 内疚与虚拟内疚的关系第10-12页
        2.1.2 虚拟内疚的相关理论第12-17页
        2.1.3 虚拟内疚的发展第17-18页
        2.1.4 国内外对虚拟内疚的实证研究第18-20页
    2.2 亲社会行为及其研究第20-27页
        2.2.1 亲社会行为及其相关的概念第20-22页
        2.2.2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第22-23页
        2.2.3 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第23-25页
        2.2.4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第25-26页
        2.2.5 国内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第26-27页
    2.3 虚拟内疚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第27-29页
        2.3.1 虚拟内疚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第27-28页
        2.3.2 虚拟内疚和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第28-29页
3 问题的提出与假设第29-30页
    3.1 现有虚拟内疚的研究局限第29页
    3.2 研究目的第29页
    3.3 研究假设第29-30页
        3.3.1 关于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虚拟内疚体验的假设第29-30页
        3.3.2 关于不同虚拟内疚类型中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选择的假设第30页
4 研究内容及研究过程第30-32页
    4.1 虚拟内疚故事情境的编制第30-31页
        4.1.1 收集情境故事第30页
        4.1.2 选择情境第30-31页
        4.1.3 专家评定第31页
    4.2 预测第31-32页
        4.2.1 预测材料第31页
        4.2.2 预测群体第31页
        4.2.3 预测结果与修正故事情境第31-32页
    4.3 不同类型虚拟内疚情境问卷设计第32页
5 正式施测第32-60页
    5.1 被试第32-33页
    5.2 施测第33页
    5.3 数据处理第33页
    5.4 结果与分析第33-60页
        5.4.1 关系性内疚与亲社会行为选择分析第33-40页
        5.4.2 责任性内疚的结果统计分析第40-45页
        5.4.3 分离性内疚的结果统计分析第45-53页
        5.4.4 幸存者内疚的结果统计分析第53-60页
6 综合讨论与结论第60-64页
    6.1 对不同虚拟内疚类型的讨论第60-61页
        6.1.1 不同虚拟内疚类型中内疚的体验强度的分析第60页
        6.1.2 对家人与对同伴在不同虚拟内疚类型中的体验强度的分析第60-61页
        6.1.3 不同虚拟内疚类型中移情水平对个体的虚拟内疚体验的影响第61页
    6.2 在不同虚拟内疚类型中对亲社会行为选择的分析第61-63页
        6.2.1 在不同虚拟内疚类型中青少年对亲社会行为类型的选择分析第61-62页
        6.2.2 不同虚拟内疚类型中对家人和对同伴选择亲社会行为的分析第62-63页
        6.2.3 对亲社会行为选择的可能性与虚拟内疚体验强度的分析第63页
    6.3 结论第63-64页
7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64-66页
    7.1 研究工具第64页
    7.2 研究对象第64页
    7.3 对成长性内疚和幸存者内疚的研究第64页
    7.4 研究展望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附录第71-75页
后记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我国政府职能研究
下一篇:话题熟悉度和二语水平对二语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