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交互式电子白板支持下的高中数学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导论第11-16页
    1.1 教学电子白板的概述第11-12页
    1.2 国外应用及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国内应用及研究现状第13-16页
2.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概述第16-20页
    2.1 教学模式的定义第16页
    2.2 教学模式的分类第16-18页
        2.2.1 按学习理论依据分类第17页
        2.2.2 按教学论分类第17页
        2.2.3 新教学模式的产生第17-18页
    2.3 互动教学模式第18-20页
        2.3.1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发展第18页
        2.3.2 互动教学模式的概念第18页
        2.3.3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思想第18-19页
        2.3.4 互动教学模式的一般教学步骤第19-20页
3. 基于教学电子白板的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第20-23页
    3.1 学习理论第20页
        3.1.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第20页
        3.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20页
        3.1.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20页
    3.2 教学理论第20-21页
        3.2.1 巴班斯基的教学理论第20-21页
        3.2.2 掌握教学理论第21页
        3.2.3 发展教学理论第21页
        3.2.4 结构发展教学理论第21页
        3.2.5 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第21页
    3.3 经验之塔理论第21-22页
    3.4 传播理论第22-23页
4. 高中课堂里的电子教学白板与互动教学模式第23-28页
    4.1 高中数学学科的特点第23-24页
        4.1.1 抽象性第23页
        4.1.2 独立性第23页
        4.1.3 密度性第23-24页
    4.2 在交互式电子白板支持下的高中数学课堂中的互动教学模式特点第24-25页
        4.2.1 互动教学是在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第24页
        4.2.2 互动教学实践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平等第24-25页
        4.2.3 互动教学模式中的教学内容具有生成性特征第25页
    4.3 电子白板支持下互动教学模式的原则第25-26页
        4.3.1 以学生为主体原则第25页
        4.3.2 启发引导原则第25-26页
        4.3.3 实践性原则第26页
        4.3.4 分层性原则第26页
    4.4 基于电子白板的高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应处理的三个关系第26-28页
        4.4.1 基础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第26-27页
        4.4.2 教师与学生第27页
        4.4.3 学生与学生的差异第27-28页
5. 电子白板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第28-39页
    5.1 研究方案的设计第28页
        5.1.1 研究目的和方法第28页
        5.1.2 调查问卷的设计第28页
        5.1.3 调查样本的选择第28页
    5.2 基本设施调查第28-29页
        5.2.1 铁岭市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第28-29页
        5.2.2 师资队伍建设第29页
    5.3 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掌握第29-32页
        5.3.1 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了解程度第30-31页
        5.3.2 教师熟悉哪些理论基础第31页
        5.3.3 教师掌握的课件开发软件第31-32页
        5.3.4 课件是如何制作的第32页
    5.4 电子白板使用情况第32-36页
        5.4.1 教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接受程度较高第34页
        5.4.2 认可在数学课部分中的教学效果第34-35页
        5.4.3 在教学中只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基本功能第35页
        5.4.4 在教学中使用方法单一第35页
        5.4.5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交互层面运用较基础第35页
        5.4.6 缺乏资源库意识第35-36页
    5.5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情况第36-39页
        5.5.1 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第36页
        5.5.2 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培训第36-39页
6. 教学案例分析第39-46页
    6.1 学前分析第39-40页
        6.1.1 教材分析第39页
        6.1.2 教学目标第39页
        6.1.3 教学重点难点第39-40页
        6.1.4 学习者特征第40页
        6.1.5 教学策略第40页
        6.1.6 教学资源第40页
    6.2 教学活动过程第40-44页
        6.2.1 课程引入第40-41页
        6.2.2 展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总结经验规律[10]第41-43页
        6.2.3 课堂练习第43-44页
        6.2.4 课堂小结第44页
    6.3 效果分析第44-46页
        6.3.1 测试卷(附录1)第44页
        6.3.2 结果分析第44-46页
7. 总结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49页
附录第49-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贫困地区重点中学高三学生人格特质、成就动机对考试焦虑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HTTP的移动流媒体QoE管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