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绪论 | 第9-18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1页 |
(一) 传承中华文化的当代需求 | 第9页 |
(二) 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需求 | 第9-10页 |
(三) 增强幼儿民族认同感的需求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一) 民族美术教育的研究 | 第11-13页 |
(二) 幼儿园课程的研究 | 第13-14页 |
(三) 评述 | 第14-15页 |
三、研究计划 | 第15-16页 |
(一)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五、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民族美术启蒙教育课程目标建构 | 第18-31页 |
一、民族美术启蒙教育课程目标的取向 | 第18-20页 |
(一) 民族性 | 第18-19页 |
(二) 启蒙性 | 第19页 |
(三) 教育性 | 第19页 |
(四) 传承性 | 第19-20页 |
二、民族美术启蒙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依据 | 第20-22页 |
(一) 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 | 第20-21页 |
(二) 民族美术启蒙教育课程的需求 | 第21-22页 |
(三) 传承优秀传统民族美术文化对课程的要求 | 第22页 |
三、民族美术启蒙教育课程的分层次目标体系 | 第22-31页 |
(一) 民族美术启蒙教育课程总目标 | 第23-26页 |
(二) 民族美术启蒙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 | 第26-31页 |
第二章 民族美术启蒙教育课程内容建构 | 第31-43页 |
一、民族绘画启蒙教育内容 | 第31-35页 |
(一) 民族美术绘画工具和材料的认识和使用 | 第31-33页 |
(二) 民族美术绘画的形式语言 | 第33-35页 |
二、民族手工制作启蒙教育内容 | 第35-37页 |
(一) 民族手工工具、材料及其性质 | 第35-36页 |
(二) 民族手工的基本制作技法 | 第36-37页 |
三、民族美术欣赏启蒙教育的内容 | 第37-43页 |
(一) 学前儿童民族美术欣赏对象的类型 | 第37-42页 |
(二) 学前儿童民族美术欣赏活动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 第42-43页 |
第三章 民族美术启蒙教育课程实施策略建构 | 第43-60页 |
一、民族美术启蒙教育课程实施的方法 | 第43-52页 |
(一)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 第43-47页 |
(二)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 第47-49页 |
(三)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民族美术学习方法 | 第49-51页 |
(四) 以欣赏民族美术作品活动为主的方法 | 第51页 |
(五) 以指导练习民族美术作品创作为主的方法 | 第51-52页 |
二、民族美术启蒙教育课程实施的途径 | 第52-60页 |
(一) 教育活动中的民族美术启蒙教育活动 | 第52-57页 |
(二) 区域活动中的民族美术启蒙教育活动 | 第57-58页 |
(三) 生活活动中的民族美术启蒙教育活动 | 第58-60页 |
第四章 民族美术启蒙教育课程评价建构 | 第60-75页 |
一、民族美术启蒙教育评价的目的 | 第60-61页 |
(一) 提升幼儿的民族美术能力 | 第60页 |
(二) 提高教师的民族美术教育水平 | 第60-61页 |
(三) 促进幼儿园课程的发展 | 第61页 |
二、民族美术启蒙教育课程评价的主体 | 第61-62页 |
(一) 教师 | 第61-62页 |
(二)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人员 | 第62页 |
(三) 幼儿 | 第62页 |
(四) 家长 | 第62页 |
三、民族美术启蒙教育课程评价的客体 | 第62-72页 |
(一) 对幼儿园民族美术启蒙教育活动的评价 | 第63-65页 |
(二) 对幼儿园民族美术启蒙教育课程中幼儿的评价 | 第65-72页 |
(三) 对幼儿园民族美术启蒙教育课程中教师的评价 | 第72页 |
四、幼儿园民族美术启蒙教育课程评价的方法 | 第72-75页 |
(一) 根据评价主体不同民族美术启蒙教育课程评价方法 | 第73页 |
(二) 根据评价功能不同民族美术启蒙教育课程评价方法 | 第73页 |
(三) 根据评价方法性质不同民族美术启蒙教育课程评价方法 | 第73-74页 |
(四) 根据评价参照体系不同民族美术启蒙教育课程评价方法 | 第74-75页 |
结语 | 第75-76页 |
注释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 | 第81-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