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引言 | 第9-11页 |
1.2 减隔震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1 减隔震技术在各国的发展和技术应用 | 第11-12页 |
1.2.2 减隔震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技术 | 第12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12-15页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3.2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桥梁减隔震设计原理及分析方法 | 第15-23页 |
2.1 减隔震设计的概念和机理 | 第15页 |
2.2 减隔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 第15-17页 |
2.3 桥梁抗震设计的分析方法 | 第17-23页 |
2.3.1 静力法 | 第17页 |
2.3.2 反应谱法 | 第17-21页 |
2.3.3 时程分析法 | 第21-23页 |
第三章 铅芯橡胶支座基本理论 | 第23-31页 |
3.1 铅芯橡胶支座简介 | 第23页 |
3.2 铅芯橡胶支座的工作原理 | 第23-24页 |
3.3 铅芯橡胶支座的力学特性与设计参数 | 第24-26页 |
3.3.1 铅芯橡胶支座的静力特性 | 第24-25页 |
3.3.2 铅销橡胶支座的动力特性 | 第25-26页 |
3.4 铅芯橡胶支座的理论分析模型 | 第26-31页 |
3.4.1 铅芯橡胶支座等效线性化模型 | 第26-28页 |
3.4.2 铅芯橡胶支座非线性化模型 | 第28-31页 |
第四章 桥梁结构动力模型建立 | 第31-50页 |
4.1 桥梁总体布置 | 第31-32页 |
4.2 桥梁结构动力计算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2-35页 |
4.2.1 桥梁上部结构的模拟 | 第32页 |
4.2.2 桥梁下部结构的模拟 | 第32页 |
4.2.3 桥梁支承结构和基础的模拟 | 第32-34页 |
4.2.4 阻尼模拟 | 第34-35页 |
4.3 地震波输入 | 第35-37页 |
4.4 未设置铅芯橡胶支座的桥梁结构地震动力时程分析 | 第37-49页 |
4.4.1 动力特性计算与分析 | 第37-38页 |
4.4.2 E1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动力时程分析 | 第38-43页 |
4.4.3 E2地震作用动力时程分析 | 第43-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铅芯橡胶支座的参数分析 | 第50-81页 |
5.1 参数分析的方法和工况 | 第50-51页 |
5.1.1 分析方法 | 第50页 |
5.1.2 参数分析的工况 | 第50-51页 |
5.2 关于屈服前后刚度比 α 对桥梁地震响应的分析 | 第51-58页 |
5.2.1 墩底弯矩与支座前后刚度比 α 的关系 | 第51-53页 |
5.2.2 墩顶剪力与支座前后刚度比 α 的关系 | 第53-55页 |
5.2.3 墩梁位移与支座前后刚度比 α 的关系 | 第55-58页 |
5.3 关于屈服前刚度K1对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 | 第58-65页 |
5.3.1 墩底弯矩与屈服前刚度K1的关系 | 第58-60页 |
5.3.2 墩顶剪力与屈服前刚度K1的关系 | 第60-62页 |
5.3.3 墩梁位移与屈服前刚度K1的关系 | 第62-65页 |
5.4 关于屈服力Qy对桥梁地震响应的分析 | 第65-71页 |
5.4.1 墩底弯矩与屈服力Qy的关系 | 第65-67页 |
5.4.2 墩顶剪力与屈服力Qy的关系 | 第67-69页 |
5.4.3 墩梁位移与屈服力Qy的关系 | 第69-71页 |
5.5 参数分析研究 | 第71-78页 |
5.5.1 设置铅芯橡胶支座的目的 | 第73页 |
5.5.2 控制截面的选取 | 第73-74页 |
5.5.3 参数优化选取 | 第74-78页 |
5.6 减震效果分析 | 第78-8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81-83页 |
一、结论 | 第81-82页 |
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