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1-14页 |
1.2.1 近场地震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SSI效应(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第二章 能力谱法和SSI效应的计算理论 | 第17-31页 |
2.1 能力谱法的计算理论 | 第17-28页 |
2.1.1 N2方法 | 第17-19页 |
2.1.2 ATC-40方法 | 第19-23页 |
2.1.3 Chopra改进方法 | 第23-24页 |
2.1.4 FEMA440方法 | 第24-27页 |
2.1.5 适用于近场地震的能力谱法的提出思路 | 第27-28页 |
2.2 SSI效应(土-结构相互作用)的计算理论 | 第28-31页 |
2.2.1 土-结构系统建模方法 | 第28页 |
2.2.2 基于能力谱法的土-结构相互作用求解方法 | 第28-31页 |
第三章 近场地震弹塑性反应谱的研究 | 第31-57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近场地震弹塑性反应谱的参数研究 | 第31-47页 |
3.2.1 基本理论 | 第32-33页 |
3.2.2 地震动记录选取 | 第33-35页 |
3.2.3 地震动特性的影响 | 第35-39页 |
3.2.4 恢复力模型动力参数的影响 | 第39-47页 |
3.3 近场地震与普通地震反应谱的对比分析 | 第47-51页 |
3.3.1 UBC97规范近场地震弹性设计谱 | 第47-49页 |
3.3.2 近场地震与普通地震弹塑性反应谱的对比 | 第49-51页 |
3.4 与《公路工程抗震规范》对应的近场地震弹塑性反应谱 | 第51-56页 |
3.4.1 近场地震弹塑性加速度谱 | 第52-53页 |
3.4.2 近场地震弹塑性位移谱及位移比谱 | 第53-55页 |
3.4.3 近场地震残余位移谱 | 第55-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近场地震下中低墩梁桥考虑SSI效应的能力谱法 | 第57-79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近场地震下考虑SSI效应的能力谱法 | 第57-64页 |
4.2.1 中、美规范考虑基础柔性效应的方法 | 第57-59页 |
4.2.2 FEMA440考虑运动学效应的简化方法 | 第59-60页 |
4.2.3 FEMA440考虑地基阻尼效应的简化方法 | 第60-62页 |
4.2.4 考虑地基阻尼效应后弹塑性需求谱的修正 | 第62-64页 |
4.3 实施步骤 | 第64-65页 |
4.4 工程应用实例 | 第65-71页 |
4.4.1 工程背景 | 第65-66页 |
4.4.2 计算过程 | 第66-71页 |
4.5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1-77页 |
4.5.1 模态分析和能力曲线 | 第71-72页 |
4.5.2 改进的能力谱法与FEMA440等效线性化法结果对比 | 第72-74页 |
4.5.3 时程分析法与能力谱法的结果对比 | 第74-77页 |
4.5.4 近场地震与普通地震的结果对比 | 第7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近场地震下高墩梁桥考虑高阶振型和SSI效应的能力谱法 | 第79-94页 |
5.1 引言 | 第79-80页 |
5.2 近场地震下考虑高阶振型影响和SSI效应的能力谱法 | 第80-84页 |
5.2.1 MMPA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改进 | 第80-82页 |
5.2.2 实施步骤 | 第82-84页 |
5.3 工程应用实例 | 第84-92页 |
5.3.1 工程背景 | 第84-85页 |
5.3.2 计算过程 | 第85-90页 |
5.3.3 计算结果对比 | 第90-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94-96页 |
6.1 结论 | 第94-95页 |
6.2 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附录 | 第101-10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