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3.1 液滴生成技术 | 第11-12页 |
1.3.2 液滴微流控技术的应用 | 第12-16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基于玻璃毛细管芯片液滴成形机理 | 第18-31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液滴成形基本理论 | 第18-24页 |
2.3 基于玻璃毛细管芯片系统的液滴尺寸研究 | 第24-27页 |
2.3.1 单乳液滴尺寸研究 | 第24-26页 |
2.3.2 单核复合液滴尺寸研究 | 第26-27页 |
2.4 双核及多核复合液滴形成条件 | 第27-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基于玻璃毛细管芯片液滴形成仿真分析 | 第31-42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仿真分析的方法及控制方程 | 第31-33页 |
3.2.1 界面追踪方法的选择 | 第31-32页 |
3.2.2 质量、动量控制方程 | 第32-33页 |
3.3 仿真模型的建立及条件设置 | 第33-34页 |
3.3.1 建立两相流液滴生成模型 | 第33-34页 |
3.3.2 仿真条件的设置 | 第34页 |
3.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4-41页 |
3.4.1 两相流速对液滴生成的影响 | 第35-38页 |
3.4.2 外相粘度对液滴生成的影响 | 第38-40页 |
3.4.3 表面张力系数对液滴生成的影响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液滴生成微流控芯片设计及实验系统搭建 | 第42-52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实验器材及材料 | 第42-43页 |
4.3 玻璃毛细管芯片的设计加工 | 第43-50页 |
4.3.1 单内相通道玻璃毛细管芯片的加工 | 第43-47页 |
4.3.2 双内相通道玻璃毛细管芯片的加工 | 第47-50页 |
4.4 液滴微流控实验平台的搭建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复合液滴生成与双核复合液滴内核融合实验研究 | 第52-65页 |
5.1 引言 | 第52页 |
5.2 复合液滴生成研究 | 第52-58页 |
5.2.1 液滴的生成 | 第52-53页 |
5.2.2 三相流量对复合液滴大小的影响 | 第53-56页 |
5.2.3 三相流量对复合液滴内核数目的影响 | 第56-58页 |
5.3 渗透压诱导双核复合液滴内核融合实验分析 | 第58-64页 |
5.3.1 不同内核成分双核复合液滴的生成 | 第59页 |
5.3.2 复合液滴渗透膨胀与内核融合现象 | 第59-61页 |
5.3.3 渗透压对复合液滴内核融合的影响 | 第61-62页 |
5.3.4 渗透压诱导实现微反应器的研究 | 第62-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