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从文化学的角度展开的研究 | 第13页 |
1.2.2 从宗教学的角度展开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3 从旅游经济学的角度展开的研究 | 第14页 |
1.2.4 从生态学的角度展开的研究 | 第14页 |
1.2.5 从文学的角度展开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6 从语言学的角度展开的研究 | 第15页 |
1.3 本文的文本选择以及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文本选择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17-19页 |
1.4.1 文章内容 | 第17页 |
1.4.2 本文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句法结构 | 第19-78页 |
2.1 主谓结构 | 第19-32页 |
2.1.1 主谓结构的构成 | 第20-31页 |
2.1.2 主谓结构的句法功能 | 第31-32页 |
2.2 动宾结构 | 第32-40页 |
2.2.1 动宾结构的构成 | 第32-38页 |
2.2.2 动宾结构的句法功能 | 第38-40页 |
2.3 并列结构 | 第40-46页 |
2.3.1 并列结构构成 | 第41-44页 |
2.3.2 并列结构的句法功能 | 第44-46页 |
2.4 定中结构 | 第46-55页 |
2.4.1 定中结构的构成 | 第46-54页 |
2.4.2 定中结构的句法功能 | 第54-55页 |
2.5 状中结构 | 第55-63页 |
2.5.1 状中结构的构成 | 第55-62页 |
2.5.2 状中结构的句法功能 | 第62-63页 |
2.6 中补结构 | 第63-67页 |
2.6.1 中补结构构成 | 第63-66页 |
2.6.2 中补结构的句法功能 | 第66-67页 |
2.7 连谓结构 | 第67-72页 |
2.7.1 连谓结构的构成 | 第67-72页 |
2.7.2 连谓结构的句法功能 | 第72页 |
2.8 兼语结构 | 第72-76页 |
2.8.1 兼语结构的构成 | 第72-75页 |
2.8.2 兼语结构的句法功能 | 第75-76页 |
2.9 同位结构 | 第76-77页 |
2.9.1 同位结构的构成 | 第76-77页 |
2.9.2 同位结构句法功能 | 第77页 |
2.10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三章 与古代汉语的比较 | 第78-105页 |
3.1 词组方面 | 第78-95页 |
3.1.1 名词用作状语 | 第78-84页 |
3.1.2 动词用作状语 | 第84-85页 |
3.1.3 名词用作动词 | 第85-87页 |
3.1.4 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第87-89页 |
3.1.5 数量结构 | 第89-95页 |
3.2 句式方面 | 第95-104页 |
3.2.1 判断句——判断句无系词 | 第95-97页 |
3.2.2 叙述句——不及物动词接宾语 | 第97-100页 |
3.2.3 否定句——否定词的区别 | 第100-10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四章 与现代壮语的比较及语法化 | 第105-133页 |
4.1 语序的变化 | 第105-109页 |
4.1.1 体词性修饰词组语序变化 | 第105-107页 |
4.1.2 谓词性词组语序的变化 | 第107-109页 |
4.2 词义的变化 | 第109-113页 |
4.2.1 词义的扩大 | 第109-110页 |
4.2.2 词义的缩小 | 第110-112页 |
4.2.3 词义的转移 | 第112-113页 |
4.3 语法化的个案研究 | 第113-132页 |
4.3.1 “許”hawj[ha(?)~3]的语法化 | 第113-121页 |
4.3.2 “纫”yuh[ju~6]的语法化 | 第121-128页 |
4.3.3 “卦”gvaq[kva~5]的语法化 | 第128-13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