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一、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一、文献检索的基本情况 | 第11-12页 |
二、相关研究的内容分析 | 第12-15页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一、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 | 第15页 |
二、壮汉双语教学 | 第15-16页 |
三、学前壮汉双语教学 | 第16页 |
四、学前儿童 | 第16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观察法 | 第16页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16-17页 |
三、访谈法 | 第17页 |
四、文献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壮族聚居区开展学前壮汉双语教学的意义 | 第18-21页 |
第一节、有助于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 | 第18页 |
第二节、有利于多元化文化的发展 | 第18-19页 |
第三节、学前阶段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壮族儿童的发展。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壮族聚居区学前阶段双语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21-35页 |
第一节 调查工具及实施 | 第21-23页 |
一、调查工具 | 第21页 |
二、调查对象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基本现状及分析 | 第23-35页 |
一、学前教师问卷调查现状 | 第23-29页 |
二、幼儿家长问卷调查结果 | 第29-35页 |
第四章 壮族聚居区学前壮汉双语教学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5-41页 |
第一节、对壮汉双语教学认识不足,教学内容参差不齐 | 第35-36页 |
第二节、双语教育方针落实不到位,目标有偏差 | 第36-37页 |
第三节、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 | 第37页 |
第四节、缺少适合少数民族使用的双语教材 | 第37-38页 |
第五节、经费投入不足 | 第38-39页 |
第六节、评价反馈机制不健全 | 第39-41页 |
一、监督反馈机制不健全 | 第39页 |
二、评价内容单一 | 第39页 |
三、教师缺乏反思精神 | 第39-41页 |
第五章 壮族聚居区完善学前壮汉双语教学的对策 | 第41-48页 |
第一节、提高对双语教育认识,完善双语教学内容 | 第41-42页 |
一、根据幼儿特点,制定教学内容 | 第41页 |
二、依据壮汉特点,丰富教学内容 | 第41-42页 |
第二节、落实学前壮汉双语教育方针,明确教育目标 | 第42-43页 |
一、双语教学目标要依幼儿特点而制定 | 第42页 |
二、教师双语教育目标要清晰,贴合实际 | 第42页 |
三、多管齐下,促进双语教学目标的落实 | 第42-43页 |
第三节、加强学前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 | 第43-44页 |
一、稳定教师待遇,引进双语教学人才 | 第44页 |
二、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提升教师素质 | 第44页 |
第四节、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双语教材 | 第44-45页 |
第五节、加大壮汉双语教学经费投入 | 第45-46页 |
一、设立学前阶段壮汉双语教育专项费用 | 第45-46页 |
二、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 第46页 |
第六节、正确评价学前壮汉双语教学成果 | 第46-48页 |
一、采用多元化评定来评价学前壮汉双语教学成果 | 第46-47页 |
二、评价要有目的和标准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