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感之眼看教育--朱小蔓情感教育理论初探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3.1 情感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2 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拟突破点 | 第14页 |
1.4.1 主要问题 | 第14页 |
1.4.2 拟突破点 | 第14页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6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情感教育的提出背景 | 第16-22页 |
2.1 家庭根基 | 第16-17页 |
2.2 生活依托 | 第17-18页 |
2.3 实践之需 | 第18-19页 |
2.4 学术引导 | 第19页 |
2.5 社会孕育 | 第19-22页 |
第3章 情感教育的哲学层面 | 第22-44页 |
3.1 理论把握:情感教育是什么 | 第22-26页 |
3.1.1 情感教育的心理层面 | 第22-24页 |
3.1.2 情感教育的意义层面 | 第24-26页 |
3.2 情感之眼:教育的独特视角 | 第26-44页 |
3.2.1 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 | 第26-30页 |
3.2.2 培养人文素质的教师 | 第30-36页 |
3.2.3 走向情感性道德教育 | 第36-44页 |
第4章 情感教育模式构建 | 第44-54页 |
4.1 情感教育运行机制 | 第44-48页 |
4.1.1 情动——感受过程 | 第44-46页 |
4.1.2 体验——理解过程 | 第46-47页 |
4.1.3 价值体系化——人格化过程 | 第47-48页 |
4.2 情感教育模式构建的思路 | 第48-50页 |
4.2.1 结构建构法 | 第48-49页 |
4.2.2 时相建构法 | 第49-50页 |
4.2.3 关系建构法 | 第50页 |
4.3 情感教育当前实践模式 | 第50-54页 |
4.3.1 “主体体验性”德育模式 | 第50-51页 |
4.3.2 当前情感教育实践模式的归类 | 第51-54页 |
第5章 情感教育实践 | 第54-71页 |
5.1 教材编写 | 第54-64页 |
5.1.1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 | 第54-56页 |
5.1.2 《道德与法治》教材 | 第56-64页 |
5.2 情感文明学校 | 第64-71页 |
5.2.1 ECS项目背景及内容 | 第65页 |
5.2.2 ECS项目内容建构 | 第65-71页 |
第6章 情感教育理论价值初探 | 第71-79页 |
6.1 朱小蔓情感教育之“情”的特色 | 第71-72页 |
6.2 朱小蔓情感教育理论独特性 | 第72-74页 |
6.2.1 具有开创新 | 第72页 |
6.2.2 致广大,尽精微 | 第72-73页 |
6.2.3 理论与实践并重 | 第73页 |
6.2.4 为人与为学一体 | 第73-74页 |
6.3 适切了教育实践中的急需 | 第74-75页 |
6.4 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第75-77页 |
6.5 在国际上发出了中国的声音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0页 |
附录 | 第80-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