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 | 第12页 |
1.2 五种色素简介 | 第12-14页 |
1.3 食品中色素的常规检测技术 | 第14-17页 |
1.3.1 分光光度法 | 第14页 |
1.3.2 薄层色谱法 | 第14-15页 |
1.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5页 |
1.3.4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 第15-16页 |
1.3.5 毛细管电泳法 | 第16页 |
1.3.6 极谱法 | 第16-17页 |
1.3.7 伏安法 | 第17页 |
1.4 拉曼光谱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 | 第17-18页 |
1.4.1 拉曼光谱技术 | 第17-18页 |
1.4.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 | 第18页 |
1.5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应用 | 第18-19页 |
1.6 本文研究背景、意义和创新点 | 第19-20页 |
1.6.1 研究背景 | 第19页 |
1.6.2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6.3 创新点 | 第19-20页 |
1.7 展望 | 第20-21页 |
第2章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测定豆皮、腐竹、豆奶粉中的碱性嫩黄Ⅱ、碱性橙Ⅱ、皂黄 | 第21-38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1-22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21-22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2-32页 |
2.3.1 提取剂的选择 | 第22-23页 |
2.3.2 ASE条件优化 | 第23-24页 |
2.3.3 GPC条件优化 | 第24-25页 |
2.3.4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选择 | 第25-26页 |
2.3.5 测样时最佳条件研究 | 第26-28页 |
2.3.6 三种色素特征峰归属认证 | 第28页 |
2.3.7 方法线性、检出限和基质效应 | 第28-31页 |
2.3.8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 | 第31-32页 |
2.4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验证 | 第32-36页 |
2.4.1 三种色素基本信息 | 第32页 |
2.4.2 液相条件 | 第32-33页 |
2.4.3 质谱条件 | 第33页 |
2.4.4 三种色素LC-MS法标准曲线测定 | 第33-36页 |
2.4.5 SERS法检测与LC-MS加标验证 | 第36页 |
2.5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36-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测定豆干中的二甲基黄、二乙基黄 | 第38-48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8-40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38页 |
3.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38-39页 |
3.2.3 样品前处理 | 第39页 |
3.2.4 拉曼光谱仪检测条件 | 第39页 |
3.2.5 LC-MS条件 | 第39-4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7页 |
3.3.1 ASE条件优化 | 第40-41页 |
3.3.2 表面增强拉曼技术的选择 | 第41页 |
3.3.3 表面增强试剂的稳定性研究 | 第41-42页 |
3.3.4 两种色素特征峰归属认证 | 第42-43页 |
3.3.5 LC-MS确证分析 | 第43-44页 |
3.3.6 标准曲线测定 | 第44-46页 |
3.3.7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 | 第46-47页 |
3.3.8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47页 |
3.4 结论 | 第47-48页 |
第4章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快速测定凉皮、凉面中的碱性橙Ⅱ | 第48-54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48页 |
4.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48页 |
4.2.3 样品前处理 | 第48-49页 |
4.2.4 拉曼光谱仪检测条件 | 第4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3页 |
4.3.1 碱性橙Ⅱ的SERS光谱与常规拉曼光谱的对比 | 第49页 |
4.3.2 碱性橙Ⅱ特征峰归属认证 | 第49-52页 |
4.3.3 碱性橙Ⅱ标准曲线测定 | 第52页 |
4.3.4 回收率和精密度 | 第52-53页 |
4.4 结论 | 第53-54页 |
全文总结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