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3-19页 |
0.1 研究的缘起 | 第15页 |
0.2 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0.3 研究原则和基本方法 | 第16页 |
0.4 研究框架与探新 | 第16-19页 |
0.4.1 创新点 | 第16-18页 |
0.4.2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有关城市空间理论与文化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19-57页 |
1.1 城市空间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21-42页 |
1.1.1 城市空间理论研究的范围与分类 | 第21-22页 |
1.1.2 城市空间理论的研究脉络 | 第22-42页 |
1.1.2.1 基于实体要素的城市空间理论 | 第22-27页 |
1.1.2.2 关注经济与技术的城市空间理论 | 第27-30页 |
1.1.2.3 关注环境行为研究的城市空间理论 | 第30-34页 |
1.1.2.4 关注文化与社会因素的城市空间理论 | 第34-38页 |
1.1.2.5 面向信息社会的城市空间理论 | 第38-42页 |
对国内学界研究现状的评价 | 第42页 |
1.2 文化生态学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42-53页 |
1.2.1 文化生态学的基本涵义 | 第42-43页 |
1.2.2 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脉络 | 第43-49页 |
1.2.2.1 生态学中蕴含的原始文化生态思想 | 第43-44页 |
1.2.2.2 文化人类学领域的文化生态学理论研究 | 第44-45页 |
1.2.2.3 文化地理学领域的文化生态学理论研究 | 第45-47页 |
1.2.2.4 人类生态学领域的文化生态学理论研究 | 第47-49页 |
1.2.3 对国内学界文化生态学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49-53页 |
1.2.3.1 人类学与社会学界 | 第49-50页 |
1.2.3.2 地理学界 | 第50-51页 |
1.2.3.3 城市规划与建筑界 | 第51-53页 |
1.3 城市空间与文化研究中引入文化生态学的重要意义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二章 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理论建构 | 第57-89页 |
2.1 城市文化生态系统与城市空间结构 | 第59-60页 |
2.2 城市空间形态的地理层级划分 | 第60-62页 |
2.2.1 生态文化圈 | 第60-61页 |
2.2.2 亚文化圈 | 第61页 |
2.2.3 文化丛 | 第61页 |
2.2.4 文化簇 | 第61页 |
2.2.5 文化链 | 第61-62页 |
2.3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城市空间构成要素 | 第62-65页 |
2.3.1 斑块 | 第62-64页 |
2.3.2 基质 | 第64页 |
2.3.3 廊道 | 第64-65页 |
2.3.4 边界 | 第65页 |
2.4 城市空间结构系统流态 | 第65-66页 |
2.5 城市空间的文化网络构成 | 第66-72页 |
2.5.1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 第67-69页 |
2.5.2 空间界面 | 第69-70页 |
2.5.3 特色行为场所 | 第70-71页 |
2.5.4 城市信息符号系统 | 第71-72页 |
2.5.5 建筑细部与装饰 | 第72页 |
2.6 城市空间的文化生态结构 | 第72-77页 |
2.6.1 从文化学的角度认识城市结构 | 第72-76页 |
2.6.1.1 物质层面 | 第73-74页 |
2.6.1.2 制度层面 | 第74-75页 |
2.6.1.3 精神层面 | 第75-76页 |
2.6.2 从生态学的角度认识城市结构 | 第76-77页 |
2.7 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价值评价标准 | 第77-78页 |
2.7.1 城市空间的生态美学评判 | 第77-78页 |
2.7.2 城市空间的生态价值评判 | 第78页 |
2.8 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基本观点 | 第78-87页 |
2.8.1 系统观与整体观 | 第78-79页 |
2.8.2 共生观 | 第79-81页 |
2.8.3 多样性观点 | 第81-84页 |
2.8.4 生态效率与可持续发展观点 | 第84-86页 |
2.8.5 生态进化观点 | 第86-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三章 城市空间的生态进化过程 | 第89-113页 |
3.1 城市空间生态进化的动力机制 | 第91-100页 |
3.1.1 社会经济动力 | 第91-92页 |
3.1.2 技术发展动力 | 第92-94页 |
3.1.3 文化发展动力 | 第94-95页 |
3.1.4 人类行为学动力 | 第95-96页 |
3.1.5 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 | 第96-97页 |
3.1.6 生态环境观念的提高 | 第97-100页 |
3.2 城市空间进化的文化生态环境 | 第100-101页 |
3.3 城市空间的生态进化过程分析——以天津等殖民城市空间和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为例 | 第101-112页 |
3.3.1 侵移 | 第102-103页 |
3.3.2 突变 | 第103-104页 |
3.3.3 选择 | 第104-106页 |
3.3.4 竞争 | 第106-107页 |
3.3.5 适应 | 第107-109页 |
3.3.6 演替 | 第109-111页 |
对文化侵入过程研究的意义 | 第111-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四章 城市空间演化的实态研究 | 第113-171页 |
4.1 城市空间演化的历史综述 | 第115-123页 |
4.1.1 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早期形态——城堡 | 第116-117页 |
4.1.2 农业社会的城市空间特征 | 第117-119页 |
4.1.3 工业社会的城市空间特征 | 第119-121页 |
4.1.3.1 工业革命对城市空间的冲击 | 第119-120页 |
4.1.3.2 工业社会的城市空间结构 | 第120-121页 |
4.1.4 后工业社会的城市空间结构 | 第121-123页 |
4.1.4.1 后工业城市概念辨析 | 第121-122页 |
4.1.4.2 后工业社会的城市空间结构 | 第122-123页 |
4.2 信息革命对城市空间的冲击——城市空间类型的丰富 | 第123-137页 |
4.2.1 城市空间维度的拓展: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并存 | 第125-128页 |
4.2.1.1 虚拟城市空间——数字城市 | 第125-127页 |
4.2.1.2 虚拟空间与物质空间的关系 | 第127-128页 |
4.2.2 新型信息产业空间的出现 | 第128-134页 |
4.2.2.1 信息技术产业园的理论基础 | 第128-129页 |
4.2.2.2 信息技术产业园的新型空间特点 | 第129-133页 |
4.2.2.3 信息技术产业空间的全球性分散与有机联系 | 第133-134页 |
4.2.3 基于文化生态学的信息社会城市空间构成分析 | 第134-137页 |
4.2.3.1 斑块 | 第134-135页 |
4.2.3.2 基质 | 第135-136页 |
4.2.3.3 廊道 | 第136页 |
4.2.3.4 边界 | 第136-137页 |
4.3 信息社会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特征 | 第137-142页 |
4.3.1 信息时代的城市交通对城市结构的影响 | 第137-139页 |
4.3.1.1 信息技术作用下城市交通的进步 | 第137-138页 |
4.3.1.2 生态化与人文化的城市交通 | 第138-139页 |
4.3.1.3 城市交通与城市结构的密切联系 | 第139页 |
4.3.2 可持续增长的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特征 | 第139-142页 |
4.3.2.1 未来城市结构是扩散与聚集的趋势共存 | 第140页 |
4.3.2.2 城市新旧区协调发展 | 第140-141页 |
4.3.2.3 城市与区域均衡增长 | 第141页 |
4.3.2.4 城市与自然的融合 | 第141-142页 |
4.4 信息城市社会结构的转变 | 第142-144页 |
4.4.1 信息社会经济组织的变化 | 第142-143页 |
4.4.1.1 生产方式的转变 | 第142页 |
4.4.1.2 经济观念的转变 | 第142-143页 |
4.4.1.3 经济组织的重组 | 第143页 |
4.4.2 信息技术对社会活动的影响 | 第143-144页 |
4.4.3 信息技术对家庭生活的影响 | 第144页 |
4.5 信息技术对城市文化观念的影响 | 第144-163页 |
4.5.1 信息技术对哲学与美学观念的影响 | 第145-151页 |
4.5.1.1 信息哲学的出现 | 第145-147页 |
4.5.1.2 美学观念的变化 | 第147-150页 |
4.5.1.3 设计:走向艺术与科学的边缘 | 第150-151页 |
4.5.2 信息技术对社会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 第151-155页 |
4.5.2.1 对科学技术的怀疑 | 第152-154页 |
4.5.2.2 思维方式的变革 | 第154-155页 |
4.5.3 信息技术对城市文化结构的影响 | 第155-158页 |
4.5.3.1 生态伦理的自然观 | 第155-157页 |
4.5.3.2 虚拟实在的空间观 | 第157页 |
4.5.3.3 珍视历史的城市文化观 | 第157-158页 |
4.5.4 信息技术对城市文化生态景观的影响 | 第158-163页 |
4.5.4.1 重视生态与环保观念 | 第160-161页 |
4.5.4.2 文化的融合与多元 | 第161页 |
4.5.4.3 对历史文化要素的尊重 | 第161-162页 |
4.5.4.4 技术审美倾向 | 第162-163页 |
4.6 人本回归——信息社会城市空间文化的发展趋势 | 第163-170页 |
4.6.1 网络化的城市空间结构 | 第163-164页 |
4.6.2 从“边缘城市”到“新城市主义” | 第164-167页 |
4.6.3 城市空间生态化 | 第167-168页 |
4.6.4 尊重人类情感与地域特色 | 第168-169页 |
4.6.5 多功能空间与新的建筑形式 | 第169-170页 |
本章小结 | 第170-171页 |
第五章 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实例研究——以天津、青岛、大连为例 | 第171-230页 |
5.1 实例研究范围选择的原因 | 第173页 |
5.2 天津的文化生态环境分析 | 第173-178页 |
5.2.1 自然环境的支撑与限制 | 第173-174页 |
5.2.2 天津区位关系 | 第174-177页 |
5.2.2.1 天津与北京的关系 | 第174页 |
5.2.2.2 天津与环渤海经济圈的关系 | 第174-175页 |
5.2.2.3 天津与环黄海(东亚)地区的关系 | 第175-177页 |
5.2.3 人文环境的生成与影响 | 第177-178页 |
5.3 天津文化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分析 | 第178-198页 |
5.3.1 天津原生态文化群落的生成 | 第178-180页 |
5.3.2 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入与交融——工业文化景观初步形成 | 第180-184页 |
5.3.2.1 租界地各自为政的规划布局 | 第180-181页 |
5.3.2.2 “新政”期间河北新区的规划建设 | 第181-182页 |
5.3.2.3 1930 年北洋政府规划 | 第182-183页 |
5.3.2.4 日占期的《大天津都市计划大纲图》 | 第183-184页 |
5.3.3 天津文化生态系统被迫封闭——自主发展 | 第184-186页 |
5.3.3.1 1953 年规划 | 第185页 |
5.3.3.2 1959 年规划 | 第185-186页 |
5.3.4 城市文化生态系统走向自觉开放——新的中西文化交流高潮 | 第186-187页 |
5.3.4.1 1982 年规划 | 第186页 |
5.3.4.2 1986 年规划 | 第186-187页 |
5.3.4.3 1999 年规划 | 第187页 |
5.3.5 天津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发展分析 | 第187-198页 |
5.3.5.1 地理环境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 第189-190页 |
5.3.5.2 文化演进对城市空间层级的影响 | 第190-193页 |
5.3.5.3 经济发展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 | 第193-194页 |
5.3.5.4 综合因素决定天津城市空间格局 | 第194-195页 |
5.3.5.5 城市规划在天津城市文化生态系统发展中的作用 | 第195-198页 |
5.4 天津城市空间文化生态资源的分析 | 第198-210页 |
5.4.1 天津特色形象要素分析 | 第198-199页 |
5.4.1.1 形象要素 | 第198页 |
5.4.1.2 城市形象要素的载体 | 第198-199页 |
5.4.2 天津城市空间的历史文化景观分析 | 第199-204页 |
5.4.2.1 街道肌理分析 | 第199-201页 |
5.4.2.2 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 第201-203页 |
5.4.2.3 特色行为场所保护 | 第203-204页 |
5.4.3 天津城市历史文化景观构成与断代分析 | 第204-209页 |
5.4.4 天津城市发展在国内的地位 | 第209-210页 |
5.5 与北方沿海地区其他受外来文化影响城市空间文化演进的比较 | 第210-225页 |
5.5.1 青岛、大连文化生态环境分析 | 第211页 |
5.5.2 三城市规划与城市空间发展中的共同点 | 第211-217页 |
5.5.2.1 相似的文化生态环境决定了相似的城市规划发展历程 | 第211-217页 |
5.5.2.2 城市空间都受到外来文化的明显影响 | 第217页 |
5.5.3 三城市规划与城市空间发展中的不同点 | 第217-225页 |
5.5.3.1 人文环境影响下空间结构与文化结构的不同 | 第217-223页 |
5.5.3.2 自然环境限制下城市空间形态与发展廊道的不同 | 第223-225页 |
5.6 三城市空间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 第225-228页 |
5.6.1 城市整体特色的丧失 | 第225页 |
5.6.2 文化发展策略的缺乏 | 第225-226页 |
5.6.3 文化景观的侵入现象 | 第226-227页 |
5.6.4 文化群落的“老化”现象 | 第227-2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28-230页 |
第六章 外来城市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 | 第230-256页 |
6.1 面向信息社会的文化保护与发展策略 | 第232-237页 |
6.1.1 结合生态足迹的文化空间发展廊道 | 第232-233页 |
6.1.2 关联生态位的文化空间功能布局 | 第233-234页 |
6.1.3 基于新陈代谢的信息文化物种发展 | 第234-235页 |
6.1.4 利用信息流的城市文化遗产数字化 | 第235-237页 |
6.2 外来建筑文化的生态意义及创作心态 | 第237-239页 |
6.2.1 本土与外来文化的辩证关系 | 第237-238页 |
6.2.2 外来文化的生态地位与建筑创作心态 | 第238-239页 |
6.3 外来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 第239-248页 |
6.3.1 外来城市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基本观点 | 第239-240页 |
6.3.1.1 生态进化的观点 | 第239页 |
6.3.1.2 多样性的观点 | 第239-240页 |
6.3.1.3 生态效率的观点 | 第240页 |
6.3.2 城市形象的定位与文化选择 | 第240-243页 |
6.3.3 外来城市文化生态系统整体环境的保护 | 第243-244页 |
6.3.4 外来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更新 | 第244-248页 |
6.3.4.1 小规模改造 | 第246-247页 |
6.3.4.2 社区参与 | 第247-248页 |
6.4 外来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手段 | 第248-254页 |
6.4.1 城市空间特质的凝炼强化 | 第248-250页 |
6.4.1.1 天际轮廓线的再组织 | 第249-250页 |
6.4.1.2 空间色彩处理 | 第250页 |
6.4.1.3 城市肌理的保护与再创造 | 第250页 |
6.4.2 环境气氛的保护与动态创造 | 第250-251页 |
6.4.3 城市特色场所的保护与再创造 | 第251-252页 |
6.4.4 近代工业文化的改造与利用 | 第252-253页 |
6.4.5 城市文化内涵的多元表达 | 第253-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254-256页 |
结语 | 第256-258页 |
参考文献 | 第258-272页 |
攻读博士期间学术经历与所获奖励 | 第272-274页 |
致谢 | 第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