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4页 |
绪论 | 第7-14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7页 |
第二节 作曲家生平 | 第7-10页 |
第三节 作曲家创作风格及创作分期 | 第10-14页 |
一、早期:1975年以前-青年时期 | 第11-12页 |
二、中期:1976-1988年-转折时期 | 第12页 |
三、后期:1989年至今-成熟时期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关于《第三交响曲“大竞技场”》 | 第14-21页 |
第一节 标题性内容的构思及其美学思想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多维声向的乐队编制 | 第15-20页 |
一、二十世纪管乐交响曲概况 | 第15-18页 |
二、《第三交响曲“大竞技场”》乐队编制及布局 | 第18-20页 |
第三节 独特的舞台表现手段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主要主题的综合分析 | 第21-30页 |
第一节 “竞技场”主题 | 第21-25页 |
一、“竞技场”主题的构成 | 第21-22页 |
二、“竞技场”主题的贯穿 | 第22-25页 |
第二节 角斗士主题 | 第25-27页 |
一、“角斗士”主题的构成 | 第25-26页 |
二、“角斗士”主题的延伸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夜晚”主题 | 第27-30页 |
一、“夜晚”主题的构成 | 第27-28页 |
二、“夜晚”主题的多种变化形态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和声技法 | 第30-36页 |
第一节 三度叠置和弦的运用 | 第30-34页 |
一、非常规三度叠置和弦 | 第30-32页 |
二、常规三度叠置和弦 | 第32-34页 |
第二节 非三度与三度叠置和弦的并用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曲式结构 | 第36-59页 |
第一节 整体结构特征 | 第36-38页 |
第二节 各乐章结构分析 | 第38-59页 |
一、第一乐章:进堂咏(Introitus) | 第38-40页 |
二、第二乐章:屏幕/警笛(Screen/Siren) | 第40-42页 |
三、第三乐章:频道冲浪(Channel surfing) | 第42-45页 |
四、第四乐章:夜晚的音乐1 (Night Music Ⅰ) | 第45-47页 |
五、第五乐章:夜晚的音乐2 (Night Music Ⅱ) | 第47-50页 |
六、第六乐章:大竞技场(Circus Maximus) | 第50-53页 |
七、第七乐章:祈祷(Prayer) | 第53-55页 |
八、第八乐章:尾声:真理(Coda: Veritas) | 第55-59页 |
第五章 配器手法 | 第59-73页 |
第一节 乐队全奏的配器方式 | 第60-65页 |
一、整体乐队的全奏 | 第60-62页 |
二、舞台乐队的全奏 | 第62-65页 |
第二节 非乐队全奏的配器方式 | 第65-67页 |
一、单一声向的配器 | 第65-66页 |
二、多维声向的配器 | 第66-67页 |
第三节 对新音响的探索 | 第67-73页 |
一、新音色使用 | 第67-70页 |
二、新音响的织体形式 | 第70-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附录 | 第77-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