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2-22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22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六、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大学教师教学发展概述 | 第24-30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辨析 | 第24-28页 |
一、从“教师专业化”到“教师专业发展” | 第24-25页 |
二、从“教师专业发展”到“教师发展” | 第25-26页 |
三、“大学教师培训”与“大学教师发展” | 第26页 |
四、“大学教师发展”与“大学教师教学发展” | 第26-28页 |
第二节 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8-30页 |
一、教学学术理论 | 第28页 |
二、成人学习理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我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的现状及分析 | 第30-49页 |
第一节 当前我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的困境 | 第30-39页 |
一、观念困境 | 第30-32页 |
二、制度困境 | 第32-35页 |
三、实践困境 | 第35-37页 |
四、文化困境 | 第37-39页 |
第二节 我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以江西省高校为例 | 第39-49页 |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39-41页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第41-49页 |
(一) 教龄、职称和任教学科与课堂教学水平满意度之间呈极其显著性差异 | 第41-42页 |
(二) 大学教师在任教4-8 年后进入到了一个“高原期” | 第42-44页 |
(三) 大学教师普遍认同教育理论知识,但教育类学术著作的阅读量较低 | 第44页 |
(四) 学历、教育背景和任教学科与教育类知识对课堂教学的帮助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 第44-45页 |
(五) 大学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比较薄弱 | 第45-46页 |
(六) 大学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教学随意性较大 | 第46页 |
(七) 不同类别的大学教师对培训需求的种类有所差别 | 第46-48页 |
(八) 大学教师的知识观比较混乱 | 第48页 |
(九) 大学教师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认识不清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我国台湾地区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第49-58页 |
一、台湾大学的基本情况 | 第49-50页 |
二、台大教师教学发展的做法 | 第50-55页 |
三、台大教师教学发展的经验 | 第55-56页 |
四、对大陆高校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的启示 | 第56-58页 |
第五章 促进我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的对策 | 第58-75页 |
一、观念层面 | 第58-61页 |
(一) 树立教学发展的理念 | 第58-60页 |
(二) 倡导教学学术的观念 | 第60-61页 |
二、制度层面 | 第61-65页 |
(一) 建立大学教师培养制度 | 第61-62页 |
(二) 修订高校教师资格制度 | 第62-63页 |
(三) 恢复大学教师助教制度 | 第63-64页 |
(四) 完善大学教师评价制度 | 第64-65页 |
三、组织层面 | 第65-70页 |
(一) 成立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 第66-67页 |
(二)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 第67-69页 |
(三) 重建大学教研室 | 第69-70页 |
四、方法层面 | 第70-75页 |
(一) 实行大学教师分类培训,提高教师培训效果 | 第70-71页 |
(二) 关注教师发展过程中的“高原期”,突破教师发展瓶颈 | 第71-72页 |
(三) 改进教师培训形式,创新教师培训模式 | 第72-75页 |
结语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附录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