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转向视阈下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文解读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4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文的都市与乡土空间 | 第14-21页 |
第一节 都市与乡土空间在文本中的表现 | 第14-16页 |
一、都市的古旧和现代意味 | 第14-15页 |
二、乡土的理想化与家园感 | 第15-16页 |
第二节 都市与乡土空间的文本解读 | 第16-18页 |
一、对照 | 第16-17页 |
二、重现 | 第17-18页 |
第三节 都市与乡土空间解读引发的思维提升 | 第18-21页 |
一、城市面目隐匿与潜在的市人文学 | 第18-19页 |
二、乡土乌托邦化和写作追问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文的广场与底层空间 | 第21-27页 |
第一节 广场与底层空间在文本中的表现 | 第21-23页 |
一、立足现实的发言 | 第21-22页 |
二、体现良心的代言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广场与底层空间的文本解读 | 第23-24页 |
一、异托邦的描绘 | 第23页 |
二、代替叙述的场景呈现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广场与底层空间解读引发的思维提升 | 第24-27页 |
一、言说即去蔽 | 第25-26页 |
二、底层的壳与核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文的行为与精神空间 | 第27-35页 |
第一节 行为与精神空间在文本中的表现 | 第27-28页 |
一、阅读塑造精神 | 第27页 |
二、自然修养精神 | 第27-28页 |
三、境遇限定行为 | 第28页 |
第二节 行为与精神空间的文本解读 | 第28-33页 |
一、阅读联想 | 第29页 |
二、直觉指路 | 第29-32页 |
三、民俗呈现 | 第32-33页 |
第三节 行为与精神空间解读引发的思维提升 | 第33-35页 |
一、空间再造 | 第33页 |
二、迷宫思维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