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2页 |
一、研究的意义 | 第7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7-10页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知识分子观照下的《红楼梦》编选与解读(1922-1949) | 第12-26页 |
第一节 《红楼梦》的选编背景 | 第12-15页 |
一、实用文言散文盛行期 | 第12页 |
二、“国语”文学问题教育探索期 | 第12-13页 |
三、白话文学教育鼎盛期 | 第13-15页 |
第二节 《红楼梦》选编概况及编选特色 | 第15-19页 |
一、《红楼梦》选编概况 | 第15-17页 |
二、编选特色之一——从接受学段来看 | 第17页 |
三、编选特色之二——从编选篇目来看 | 第17-19页 |
第三节 《红楼梦》选文解读的萌芽 | 第19-26页 |
一、小学国语、国文教科书中的解读 | 第19-20页 |
二、初中国语、国文教科书选编《红楼梦》及教学解读 | 第20-23页 |
三、高中国文教科书选编《红楼梦》及教学解读 | 第23-26页 |
第二章 意识形态影响下的《红楼梦》编选与解读(1949-1978) | 第26-38页 |
第一节 建国初期《红楼梦》在教材中的编选情况 | 第26-31页 |
一、建国初期的《红楼梦》编选 | 第26-27页 |
二、汉语文学分科时期的《红楼梦》编选 | 第27-28页 |
三、汉语文学分科时期的《红楼梦》选文解读 | 第28-31页 |
第二节 《红楼梦》在教材中的“凋零”与“放逐” | 第31-33页 |
一、“批俞”运动 | 第31-32页 |
二、放逐时期 | 第32-33页 |
第三节 文革时期语文教材中《红楼梦》编选和解读 | 第33-38页 |
一、文革时期《红楼梦》在语文教材中的编选概况 | 第33-35页 |
二、文革时期语文教材对《红楼梦》的偏读 | 第35-38页 |
第三章 新时期《红楼梦》的编选与多元解读(1978-) | 第38-50页 |
第一节 新时期《红楼梦》在语文教材中的编选 | 第38-42页 |
一、一枝独秀:国定制人教版 | 第38-39页 |
二、百花齐放:新课标版 | 第39-42页 |
第二节 新时期语文教材中《红楼梦》选文的编选特色 | 第42-45页 |
一、横向拓展——由课文到原著 | 第42-43页 |
二、深度拓展——引入学术前沿 | 第43-44页 |
三、文化拓展——文化的批判与传承 | 第44-45页 |
第三节 新时期语文教材中《红楼梦》选文的多元解读 | 第45-50页 |
一、主题思想的开放性 | 第45-46页 |
二、解读主体的多元性 | 第46-48页 |
三、解读方法的多样性 | 第48-50页 |
第四章 《红楼梦》主题式阅读教学实践 | 第50-68页 |
第一节 开发《红楼梦》主题式阅读校本课程 | 第51-54页 |
一、开发缘起 | 第51-52页 |
二、课程建构 | 第52-54页 |
第二节 《红楼梦》主题式文本解读方法与教学设计 | 第54-64页 |
一、《红楼梦》主题式文本解读方法 | 第54-56页 |
二、《红楼梦》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 | 第56-63页 |
三、实施建议 | 第63-64页 |
第三节 建构主题式《红楼梦》阅读学业评价体系 | 第64-68页 |
一、中学《红楼梦》阅读学业评价总目标 | 第64-65页 |
二、主题式《红楼梦》阅读学业评价方案 | 第65-66页 |
三、自主设计案例展示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