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8-21页 |
1.1 水产品中兽药残留的概述 | 第8-10页 |
1.1.1 水产品中兽药残留现状 | 第8页 |
1.1.2 水产品中兽药残留的危害 | 第8-9页 |
1.1.3 水产品中渔药残留的控制措施 | 第9-10页 |
1.2 孔雀石绿的概述 | 第10-15页 |
1.2.1 孔雀石绿的简介 | 第10页 |
1.2.2 孔雀石绿的理化性质 | 第10-11页 |
1.2.3 孔雀石绿的代谢及残留 | 第11页 |
1.2.4 孔雀石绿的毒性 | 第11-12页 |
1.2.5 孔雀石绿的残留限量 | 第12页 |
1.2.6 孔雀石绿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3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 | 第15-19页 |
1.3.1 小分子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的建立 | 第16-18页 |
1.3.2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18页 |
1.3.3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的反应类型 | 第18-19页 |
1.3.4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 第19页 |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页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4页 |
2.1.1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21-22页 |
2.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2-23页 |
2.1.3 常用溶液的配制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32页 |
2.2.1 孔雀石绿半抗原的合成 | 第24-25页 |
2.2.2 孔雀石绿人工免疫原的制备 | 第25-26页 |
2.2.3 孔雀石绿包被原的制备 | 第26页 |
2.2.4 孔雀石绿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26-28页 |
2.2.5 孔雀石绿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8-30页 |
2.2.6 样品处理方法 | 第30页 |
2.2.7 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性能指标的评价 | 第30-31页 |
2.2.8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验证 | 第31-3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7页 |
3.1 孔雀石绿半抗原的鉴定 | 第32-33页 |
3.2 孔雀石绿人工免疫原的鉴定 | 第33-34页 |
3.3 抗血清的筛选 | 第34-36页 |
3.4 孔雀石绿抗体的纯化 | 第36页 |
3.5 孔雀石绿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6-42页 |
3.5.1 包被原的确定 | 第36-37页 |
3.5.2 包被原和抗体浓度的确定 | 第37页 |
3.5.3 封闭液种类及浓度的确定 | 第37-38页 |
3.5.4 样品稀释液PH值的确定 | 第38页 |
3.5.5 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8-39页 |
3.5.6 特异性的测定 | 第39-41页 |
3.5.7 样品基质的影响与消除 | 第41-42页 |
3.6 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方法性能指标的评价 | 第42-44页 |
3.6.1 检出限 | 第42页 |
3.6.2 准确度 | 第42-43页 |
3.6.3 精密度 | 第43-44页 |
3.7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的验证 | 第44-47页 |
3.7.1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孔雀石绿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4-45页 |
3.7.2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与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差异显著性 | 第45-47页 |
4 结论 | 第47-48页 |
5 展望 | 第48-49页 |
6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6-57页 |
8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