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各种企业经济论文--国有企业经济论文

国有企业红利上缴制度的探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7页
    1.1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1 理论意义第11-12页
        1.2.2 现实意义第12页
    1.3 本文关于国有企业研究范围及相关问题的界定第12页
    1.4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5 文献综述第13-16页
        1.5.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5.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页
        1.5.3 述评第15-16页
    1.6 文章的创新与不足第16-17页
        1.6.1 创新第16页
        1.6.2 不足第16-17页
2 我国国有企业红利上缴的改革历程及其实施效果第17-23页
    2.1 统收统支阶段第17页
    2.2“利改税”阶段第17-18页
    2.3 承包经营责任制阶段第18页
    2.4“税利分流”阶段第18-19页
    2.5“红利上缴”现阶段第19-23页
3 目前国有企业红利上缴的必要性第23-26页
    3.1 规范国企紊乱行为第23页
    3.2 有利于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第23-26页
4 我国国有企业红利上缴难题及弊端第26-31页
    4.1 上缴原则与比例的难题及弊端第26页
    4.2 上缴后的收支主体的难题及弊端第26-27页
    4.3 红利上缴后的去处难题及弊端第27-28页
    4.4 国企不合理的薪酬体制侵蚀红利上缴的基础第28-29页
        4.4.1 国企职工工资总额制度不合理第28页
        4.4.2 国企职工工资不透明第28页
        4.4.3 国企职工工资控制缺乏监督第28页
        4.4.4 国有企业高管薪酬不合理第28-29页
    4.5 国企红利上缴监管不利第29-31页
        4.5.1 渠道单一,监管缺位第29-30页
        4.5.2 相关规定抽象、信息含量不足第30-31页
5 西方国家国企分红制度和利润分配状况及启示第31-33页
    5.1 以国企实际状况为依据制定利润上缴比例且上缴比例相对较高第31-32页
    5.2 设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国企利润上缴第32页
    5.3 利润上缴政策由政府与国企协商确定第32-33页
6 我国国有企业红利上缴制度的构建第33-42页
    6.1 确定国企红利上缴的原则及比例第33-35页
        6.1.1 以成长性为指标制定红利上缴比例第33-34页
        6.1.2 根据行业制定不同的比例第34-35页
    6.2 确定国企红利上缴的收支主体第35-37页
        6.2.1 财政部制定红利上缴预算第35-36页
        6.2.2 转变国资委职能第36-37页
    6.3 合理规划国企红利上缴的使用去向第37页
    6.4 规范国企薪资制度第37-39页
        6.4.1 改革国企职工工资总额制度第37页
        6.4.2 实行透明的工资披露制度第37-38页
        6.4.3 监督国企职工的工资控制第38页
        6.4.4 完善国企高管限薪制度第38-39页
    6.5 建立国企红利上缴的监督机制第39-40页
        6.5.1 自我内部监管第39页
        6.5.2 审计监管第39页
        6.5.3 社会监管第39-40页
    6.6 确立国企红利上缴制度的司法审查及救济制度第40-42页
        6.6.1 国企红利上缴制度的司法审查第40页
        6.6.2 国企红利上缴制度的司法救济第40-42页
结论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5页
致谢第45-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路径分析
下一篇:顾炎武的“众治”思想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