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玉米淀粉深加工 | 第9页 |
1.1.1 玉米淀粉深加工概述 | 第9页 |
1.1.2 淀粉糖的制备 | 第9页 |
1.2 高浓度玉米淀粉乳的酶解研究 | 第9-10页 |
1.2.1 高浓度玉米淀粉乳酶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9页 |
1.2.2 酶解高浓度玉米淀粉乳的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3 生淀粉酶概述 | 第10-13页 |
1.3.1 生淀粉酶简介 | 第10页 |
1.3.2 生淀粉酶的结构和作用机制 | 第10-12页 |
1.3.3 生淀粉酶的工业应用 | 第12-13页 |
1.3.4 生淀粉酶酶解效率的提高策略 | 第13页 |
1.4 立题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5-18页 |
2.1 材料与设备 | 第15页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15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5-18页 |
2.2.1 生淀粉酶活力的测定 | 第15页 |
2.2.2 葡萄糖得率和葡萄糖值的测定 | 第15-16页 |
2.2.3 黏度测定方法 | 第16页 |
2.2.4 水分子运动性分析 | 第16页 |
2.2.5 产物摩尔质量分布的测定 | 第16页 |
2.2.6 酶解产物组成和含量的测定 | 第16页 |
2.2.7 淀粉颗粒结构的观察 | 第16页 |
2.2.8 酶解产物链长分布的测定 | 第16页 |
2.2.9 淀粉晶体结构的观察 | 第16-17页 |
2.2.10 圆二色谱扫描分析 | 第17页 |
2.2.11 热力学性质的测定 | 第17页 |
2.2.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7-1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8-50页 |
3.1 生淀粉酶酶解高浓度玉米淀粉乳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18-22页 |
3.1.1 加酶量和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18-19页 |
3.1.2 反应pH的确定 | 第19-20页 |
3.1.3 反应温度的确定 | 第20-22页 |
3.2 初始浓度对生淀粉酶酶解玉米淀粉乳的影响 | 第22-26页 |
3.2.1 初始浓度对葡萄糖得率和DE值的影响 | 第22页 |
3.2.2 初始浓度对生淀粉酶酶解产物DP值的影响 | 第22-23页 |
3.2.3 相关机理分析 | 第23-26页 |
3.3 两阶段温度控制对生淀粉酶酶解高浓度玉米淀粉乳的影响 | 第26-33页 |
3.3.1 两阶段温度控制生淀粉酶酶解高浓度玉米淀粉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26-28页 |
3.3.2 两阶段温度控制对葡萄糖得率和DE值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3 两阶段温度控制对酶解产物DP值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4 两阶段温度控制对酶解产物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 第30页 |
3.3.5 相关机理分析 | 第30-33页 |
3.4 协同控制对生淀粉酶酶解高浓度玉米淀粉乳的影响 | 第33-40页 |
3.4.1 钙离子添加量的确定 | 第34页 |
3.4.2 协同控制对葡萄糖得率和DE值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3 协同控制对酶解产物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 第35-37页 |
3.4.4 相关机理分析 | 第37-40页 |
3.5 生淀粉酶酶解反应体系应用于葡萄糖工业化生产 | 第40-50页 |
3.5.1 糖化过程的复合反应 | 第40页 |
3.5.2 葡萄糖淀粉酶加酶量的确定 | 第40-41页 |
3.5.3 升温糊化对生淀粉酶酶解高浓度玉米淀粉的影响 | 第41-43页 |
3.5.4 最终糖化产物分析 | 第43-50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主要结论 | 第50页 |
展望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