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7-10页 |
(一) 研究的缘起 | 第7页 |
(二)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7-8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8-10页 |
一、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的相关研究及启示 | 第10-12页 |
(一) “师生对话”概念层面的研究及启示 | 第10-11页 |
(二) “师生对话”内质层面的研究及启示 | 第11-12页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师对话"的起点—文学文本的合理存在 | 第12-21页 |
(一) 阅读教学中的文学文本的内涵 | 第12-13页 |
(二) 文学文本在教材中的呈现 | 第13-15页 |
(三) 文学文本在教师视域中的存在 | 第15-21页 |
1. 教师在教参指导下的解读 | 第16-19页 |
2. 教师的个性化解读 | 第19-21页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的平台——合理设计教学文本 | 第21-31页 |
(一) 阅读教学中的教学文本的内涵 | 第21-22页 |
(二) 准确定位教学文本的存在价值 | 第22-26页 |
1. 教学文本是沟通教师读者与授者身份的纽带 | 第22-23页 |
2. 教学文本是铺垫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平台 | 第23-26页 |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学文本的特征 | 第26-27页 |
1. 教育性 | 第26页 |
2. 文学性 | 第26-27页 |
3. 实践性 | 第27页 |
(四) 合理设置教学文本的“对话点” | 第27-31页 |
1. 合理解读文学文本 | 第28-29页 |
2. 灵活设计教学重点 | 第29-30页 |
3. 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 第30-31页 |
四、依托教学文本的“师生对话”的实现途径 | 第31-35页 |
(一) 教学预设合理 | 第31-32页 |
(二) 教学生成积极 | 第32-33页 |
(三) 注重教学反思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注释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