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文学理论论文

E.D·赫施“作者意图”理论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6页
    第一节 研究的对象、意义与方法第9-18页
        一、研究对象概述第9-11页
        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第11-17页
        三、研究的策略与方法第17-18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概述第18-23页
        一、国外研究概况第18-21页
        二、国内研究概况第21-23页
    第三节 论文思路与篇章安排第23-26页
第二章 "作者意图论"——存在依据及思想资源第26-74页
    第一节 主体命运与作者的身份变迁第27-42页
        一、主体的性质及其发展第28-31页
        二、作者:从"在场"到"缺席"第31-39页
            1、主体的张扬与作者的"在场"第32-35页
            2、主体的退隐与作者的"缺席"第35-39页
        三、作者身份:从"范式"到"建构"第39-42页
    第二节 作者意图:从"心灵共鸣"到"反对理论"第42-58页
        一、施莱尔马赫:"心灵共鸣"与浪漫主义的诉求第43-48页
        二、贝蒂:"富有意义的形式"与建构精神科学普遍方法论的尝试第48-53页
        三、卡纳普和迈克尔斯:"反对理论"与新实用主义者的选择第53-58页
    第三节 走向解释的伦理关怀:赫施意图理论的思想根基第58-74页
        一、作者意图:从认知的优越性到伦理的必要性第59-61页
        二、作者意图的伦理内涵第61-70页
            1、"自我"与"他者"第62-65页
            2、自由与限制第65-67页
            3、一种精神职责的坚守第67-70页
        三、对意图论伦理观的反思第70-74页
第三章 张力与悖论——赫施对作者意图的多重建构第74-122页
    第一节 意图和意向性第75-89页
        一、意图作为"意向性对象"第76-80页
        二、历史的超越与意图的延伸第80-87页
        三、一种"主体间性"格局第87-89页
    第二节 意图和语言第89-105页
        一、亨普蒂·邓普蒂式的疑难第89-90页
        二、意图先于语言:赫施对"语言学转向"的诊断第90-98页
            1 、对"语义自律论"的批驳第91-94页
            2 、对"本体论语言观"的责难第94-98页
        三、"言说主体"与意图理论的"作者建构"第98-105页
    第三节 意图和语境第105-122页
        一、"视域":"融合"之外的另一种选择第106-110页
        二、从语境通往意图:"范型"概念的提出第110-117页
        三、面向语境:价值及其缺憾第117-122页
第四章 意义的"确定性"——赫施意图理论的深层追问第122-167页
    第一节 反认知的"无神论":赫施对"不确定"意义观的批判第122-137页
        一、"不确定"的当下景观第122-127页
        二、从"无神论"到"不可知论":赫施的回应第127-133页
        三、追寻"确定性":人文主义者的选择第133-137页
    第二节 "意义"和"指意":确定性理论的关键概念第137-151页
        一、"意义"与"指意"的理论渊源第137-141页
        二、捍卫"确定性":"意义"与"指意"的思想动因第141-147页
        三、从"意义"与"指意"到"知识"与"价值"第147-151页
    第三节 意义作为"意欲类型":确定性法则的独特呈现第151-167页
        一、"意欲类型":缘起及其特性第152-155页
        二、"亦此亦彼":类型化意义的存在方式第155-162页
        三、走向"惯例":类型的自我瓦解第162-167页
第五章 结语第167-178页
参考文献第178-190页
人名索引第190-193页
主题索引第193-196页

论文共1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媒体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关系研究
下一篇:小学高段“先写后教”习作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