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一)调查法 | 第13页 |
(二)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三)行动研究法 | 第13页 |
(四)经验总结法 | 第13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小学高段学生特点及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第15-21页 |
一、小学高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学习特点 | 第15-16页 |
二、小学高段习作教学的特点及重要意义 | 第16-18页 |
(一)小学高段习作教学的特点 | 第16-18页 |
(二)小学高段习作教学的重要意义 | 第18页 |
三、小学高段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19页 |
(一)师讲多,生练少 | 第18页 |
(二)演绎多,归纳少 | 第18-19页 |
(三)抽象多,具体少 | 第19页 |
(四)形式多,内容少 | 第19页 |
(五)相似多,特色少 | 第19页 |
(六)问题多,针对少 | 第19页 |
四、小学高段习作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19-21页 |
(一)教师中心思想作祟 | 第19-20页 |
(二)形式指导重于内容指导的错误观念 | 第20页 |
(三)演绎为主的习作教学方式 | 第20页 |
(四)教师的指导能力欠缺 | 第20页 |
(五)教师关注学生长远能力发展不足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先写后教习作教学模式概述 | 第21-25页 |
一、先写后教习作教学模式的含义 | 第21-22页 |
(一)先写后教习作教学模式的基本定义 | 第21页 |
(二)习作教学模式涉及的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21-22页 |
二、先写后教习作教学模式的特点 | 第22-23页 |
(一)鼓励创造 | 第22页 |
(二)问题中心 | 第22页 |
(三)注重研议 | 第22页 |
(四)以练带学 | 第22-23页 |
三、先写后教习作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一)认识论基本原理 | 第23页 |
(二)心理学理论基础 | 第23页 |
(三)教育学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先写后教习作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步骤 | 第25-29页 |
一、先写后教习作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 第25-26页 |
(一)写前要求 | 第25页 |
(二)写后研议 | 第25页 |
(三)修改完善 | 第25页 |
(四)总结评价 | 第25-26页 |
二、先写后教习作教学模式基本操作步骤 | 第26-29页 |
(一)未教先写 | 第26页 |
(二)解析“写情” | 第26-27页 |
(三)以写定教 | 第27页 |
(四)二度动笔 | 第27页 |
(五)再次批改 | 第27页 |
(六)个别辅导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先写后教习作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 | 第29-45页 |
一、记实作文的教学 | 第29-36页 |
(一)《调皮的小伙伴》习作教学 | 第29-32页 |
(二)《难忘的“第一次”》习作教学 | 第32-36页 |
二、想象习作的教学 | 第36-40页 |
《二十年后回故乡》习作教学 | 第36-40页 |
三、其他习作的教学 | 第40-45页 |
读后感习作教学 | 第40-45页 |
第五章 先写后教习作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 第45-48页 |
一、教师的意识 | 第45-46页 |
(一)鼓励意识 | 第45页 |
(二)引导意识 | 第45页 |
(三)能力发展意识 | 第45-46页 |
二、教师的能力 | 第46-48页 |
(一)发现能力 | 第46页 |
(二)归纳能力 | 第46页 |
(三)组织能力 | 第46-47页 |
(四)辅导能力 | 第47页 |
(五)学习能力 | 第47-48页 |
第六章 先写后教习作教学模式存在的优缺点及使用建议 | 第48-51页 |
一、先写后教习作教学模式的优点 | 第48页 |
(一)减少束缚,关注了习作个性化表达 | 第48页 |
(二)以写定教,提高了习作指导针对性 | 第48页 |
(三)立足长远,发展了习作兴趣和能力 | 第48页 |
二、先写后教习作教学模式的不足 | 第48-49页 |
(一)适用年级不广 | 第48-49页 |
(二)教学压力大 | 第49页 |
(三)程序复杂 | 第49页 |
三、运用先写后教习作教学模式的建议 | 第49-51页 |
(一)灵活运用 | 第49-50页 |
(二)有效结合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