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以南宁学院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13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0-11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1-13页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第13-14页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4-16页
        1.4.1 主要研究的问题第14页
        1.4.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3 创新点第15-16页
第二章 "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16-21页
    2.1 "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概念第16-18页
        2.1.1 "双师型"教师第16页
        2.1.2 "双能型"教师第16-17页
        2.1.3 "双师双能型"教师第17页
        2.1.4 "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第17-18页
    2.2 理论基础第18-21页
        2.2.1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第18-19页
        2.2.2 双因素理论第19页
        2.2.3 终身教育理论第19-21页
第三章 南宁学院"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与分析第21-33页
    3.1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缘由第21-23页
        3.1.1 发展定位推动师资队伍的观念转变第21-22页
        3.1.2 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师资队伍的结构优化第22-23页
    3.2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第23-24页
        3.2.1 一般性结构优化第23页
        3.2.2 特殊性结构优化第23-24页
    3.3 南宁学院简介第24页
    3.4 南宁学院"双师双能型"师资总体情况第24-29页
        3.4.1 师资队伍的一般性结构第24-27页
        3.4.2 师资队伍的特殊性结构第27-29页
    3.5 南宁学院"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引进第29-30页
        3.5.1 常规人才引进方式第29页
        3.5.2 特殊人才引进模式第29页
        3.5.3 对外聘教师的引进第29-30页
    3.6 南宁学院"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培育第30-33页
        3.6.1 对新教师的培育第30-31页
        3.6.2 对骨干教师的培育第31页
        3.6.3 对核心团队的培育第31页
        3.6.4 实践能力的培育第31-32页
        3.6.5 综合性培育第32-33页
第四章 南宁学院"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分析第33-39页
    4.1 南宁学院"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第33-36页
        4.1.1 教师一般性结构不够合理,特殊性结构有待完善第33-35页
        4.1.2 师资引进缺乏具有实践经历的教师,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第35页
        4.1.3 教师的培育科研导向明显,教师参加实践能力提升项目积极性不高第35-36页
        4.1.4 合作单位师资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合作第36页
    4.2 南宁学院"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6-39页
        4.2.1 转型发展冲击,教师结构性新老问题交织第36页
        4.2.2 人才引进思路没有转变,对具有实践经历的教师引进力度不够第36-37页
        4.2.3 教师培育规划未能紧扣学校定位,对教师参加实践能力提升激励不足第37页
        4.2.4 合作办学伙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外聘教师积极性不高第37-39页
第五章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第39-51页
    5.1 建设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经验借鉴第39-43页
        5.1.1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师资建设第39-41页
        5.1.2 美国社区学院师资建设第41-42页
        5.1.3 日本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第42-43页
    5.2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对策及建议第43-51页
        5.2.1 制定"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行动计划,逐步改善师资结构第43-44页
        5.2.2 调整人才引进政策,向具有实践经历的教师适当倾斜第44-46页
        5.2.3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重构教师培育体系第46-49页
        5.2.4 合作伙伴共建发展平台,规范外聘教师管理第49-51页
第六章 结语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7页
致谢第57-5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问发表的论文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绿色发展视角下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政府作用研究--以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为例
下一篇:“量化大考”在公务员考核中的应用研究--以永州市干部执行力考核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