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绿色发展视角下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政府作用研究--以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导论第10-14页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1.2 绿色发展视角研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意义第11-12页
        1.2.1 理论意义第11页
        1.2.2 现实意义第11-12页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框架)第12页
    1.4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5 研究的创新点第13-14页
第二章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相关理论和国内外成功案例第14-24页
    2.1 资源枯竭型城市有关概念和理论第14-15页
        2.1.1 资源型城市第14页
        2.1.2 资源枯竭型城市第14-15页
        2.1.3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第15页
    2.2 绿色发展理念第15-17页
        2.2.1 节约发展第15-16页
        2.2.2 均衡发展第16页
        2.2.3 低碳发展第16页
        2.2.4 清洁发展第16-17页
        2.2.5 循环发展第17页
        2.2.6 安全发展第17页
    2.3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必要性分析第17-19页
        2.3.1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由自身特性决定的第17-18页
        2.3.2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由其所面临的现状决定的第18页
        2.3.3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改善生态环境的现实要求决定的第18页
        2.3.4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的第18-19页
    2.4 国内外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经验启示第19-24页
        2.4.1 国外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成功案例第19-21页
        2.4.2 国内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成功案例第21-24页
第三章 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资源枯竭的现状及分析第24-30页
    3.1 贺州市平桂管理区基本概况第24-26页
        3.1.1 资源和环境概况第24-25页
        3.1.2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第25-26页
    3.2 贺州市平桂管理区资源枯竭的现状第26页
    3.3 平桂管理区资源枯竭的主要原因第26-28页
        3.3.1 经济发展方式制约第26-27页
        3.3.2 历史积弊制约第27页
        3.3.3 政策支持制约第27页
        3.3.4 资金短缺制约第27-28页
    3.4 贺州市·平桂管理区资源枯竭的特征第28-30页
        3.4.1 基础设施弱化第28页
        3.4.2 产业结构不合理第28页
        3.4.3 地方财力薄弱第28-29页
        3.4.4 社会保障不完善第29页
        3.4.5 生态环境恶化第29-30页
第四章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政府作用的发挥第30-34页
    4.1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挥政府作用的必要性第30-31页
    4.2 正确发挥政府在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的作用第31-34页
第五章 政府推进资源枯竭城市实现成功转型的对策第34-46页
    5.1 创新发展模式,走绿色循环经济发展道路第34-37页
        5.1.1 依托传统资源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第34-35页
        5.1.2 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全力打造碳酸钙千亿元产业第35-36页
        5.1.3 突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第36-37页
        5.1.4 发挥绿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健康旅游业第37页
    5.2 争取政策扶持,获得转型发展的强大支撑第37-38页
    5.3 完善投融资体系,强化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第38-39页
    5.4 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善转型发展的人居环境第39-40页
    5.5 创造就业机会,促进转型发展的社会认同第40-42页
    5.6 强化教育公平,为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第42-43页
    5.7 完善社会保障,促进转型发展的成果共享第43页
    5.8 创新社会治理,维护转型发展的良好环境第43-44页
    5.9 强化环境整治,在生态转型中改善民生第44-46页
第六章 结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致谢第49-5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能作用研究--以百色市城中村转社区建设为例
下一篇: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以南宁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