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11页 |
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1 绪论 | 第22-4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2-32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22-27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27-32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32-35页 |
1.3 主要概念界定 | 第35页 |
1.4 研究方案 | 第35-39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35-3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36-38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1.5 内容安排 | 第39页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39-4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42-68页 |
2.1 组织社会学中的新制度主义 | 第42-49页 |
2.1.1 同构现象 | 第42-43页 |
2.1.2 合宜性机制 | 第43-45页 |
2.1.3 组织同构的三种动力 | 第45-47页 |
2.1.4 新制度学派的实证研究 | 第47-49页 |
2.2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现状 | 第49-68页 |
2.2.1 OFDI驱动力 | 第50-58页 |
2.2.2 进入模式选择 | 第58-63页 |
2.2.3 区位选择 | 第63-68页 |
3 子研究一:外部同构压力与中国企业OFDI的动因 | 第68-94页 |
3.1 引言 | 第68-70页 |
3.2 文献回顾 | 第70-71页 |
3.3 假设提出 | 第71-76页 |
3.3.1 区域同构压力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可能性的影响 | 第71-73页 |
3.3.2 行业同构压力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可能性的影响 | 第73-74页 |
3.3.3 企业合宜性寻求动机的调节作用 | 第74页 |
3.3.4 国家所有权对区域同构压力影响的调节 | 第74-75页 |
3.3.5 企业规模对行业同构压力影响的调节 | 第75-76页 |
3.4 研究方法 | 第76-83页 |
3.4.1 样本选择 | 第78-79页 |
3.4.2 样本描述 | 第79-80页 |
3.4.3 变量测度和数据来源 | 第80-83页 |
3.5 研究结果 | 第83-91页 |
3.5.1 描述性统计 | 第83-86页 |
3.5.2 回归结果 | 第86-89页 |
3.5.3 稳健性检验 | 第89-91页 |
3.6 研究小结 | 第91-94页 |
4 子研究二:基于内部同构视角的进入模式选择 | 第94-114页 |
4.1 引言 | 第94-95页 |
4.2 文献回顾 | 第95-96页 |
4.3 假设提出 | 第96-98页 |
4.3.1 合资型市场进入模式决策经历对下一次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 | 第96-97页 |
4.3.2 企业所有权性质的调节作用 | 第97页 |
4.3.3 企业规模的调节作用 | 第97-98页 |
4.4 研究方法 | 第98-104页 |
4.4.1 样本选择 | 第98-99页 |
4.4.2 样本描述 | 第99-101页 |
4.4.3 变量测度和数据来源 | 第101-104页 |
4.5 研究结果 | 第104-111页 |
4.5.1 描述性统计 | 第104-106页 |
4.5.2 回归结果 | 第106-109页 |
4.5.3 稳健性检验 | 第109-111页 |
4.6 研究小结 | 第111-114页 |
5 子研究三:基于内部同构视角的区位选择 | 第114-136页 |
5.1 引言 | 第114-115页 |
5.2 文献回顾 | 第115-117页 |
5.3 假设提出 | 第117-120页 |
5.3.1 发达国家的投资经历对下一次区位选择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5.3.2 文化距离的调节作用 | 第118-119页 |
5.3.3 企业的所有权性质和文化距离的联合调节作用 | 第119-120页 |
5.4 研究方法 | 第120-125页 |
5.4.1 样本选择 | 第120-121页 |
5.4.2 样本描述 | 第121-123页 |
5.4.3 变量测度和数据来源 | 第123-125页 |
5.5 研究结果 | 第125-133页 |
5.5.1 描述性统计 | 第125-128页 |
5.5.2 回归结果 | 第128-133页 |
5.6 研究小结 | 第133-136页 |
6 讨论和展望 | 第136-14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36-137页 |
6.2 理论贡献 | 第137-139页 |
6.3 实践启示 | 第139-141页 |
6.4 研究局限 | 第141-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8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