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一、国外关于社会服务机构研究 | 第10-11页 |
二、国内关于社会工作机构的研究 | 第11-13页 |
三、文献评述 | 第13页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第13-14页 |
一、资料来源 | 第13页 |
二、研究手段 | 第13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第四节 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一章 Q社工机构参与L街道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一、社会工作机构的概念 | 第15页 |
二、城市社区治理的概念与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节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一、社会角色理论与概念 | 第16页 |
二、社会角色的扮演 | 第16-19页 |
第二章 L街道治理现状与Q社工机构服务情况 | 第19-23页 |
第一节 厦门市L街道的概况与治理情况 | 第19-20页 |
一、L街道概况 | 第19页 |
二、L街道治理情况 | 第19-20页 |
第二节 Q社工机构的背景与服务现状 | 第20-23页 |
一、Q社工机构的缘起说明 | 第20页 |
二、Q社工机构的服务宗旨 | 第20页 |
三、Q社工机构的服务区域 | 第20-21页 |
四、Q社工机构的服务内容 | 第21-23页 |
第三章 Q社工机构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扮演 | 第23-29页 |
第一节 承接政府职能的独立主体 | 第23-24页 |
一、承接政府职能的表现 | 第23页 |
二、Q社工机构的独立性主体性质的表现 | 第23-24页 |
第二节 社区使能者角色 | 第24-25页 |
一、促使社区居民参与解决基础性问题 | 第24-25页 |
二、推动居民参与社区发展性活动 | 第25页 |
第三节 社区治理中的资源链接与整合者角色 | 第25-26页 |
第四节 社区治理中的服务提供者角色 | 第26-27页 |
一、根据预估来确定服务类别 | 第26-27页 |
二、通过评估来评价服务 | 第27页 |
第五节 社区治理中的协助者角色 | 第27-28页 |
一、从社会福利功能上协助社区发展 | 第27页 |
二、从社会服务功能上支持社区治理 | 第27页 |
三、从社会稳定功能上协助社区治理 | 第27-28页 |
第六节 社区治理中的倡导者 | 第28-29页 |
第四章 Q社工机构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困境与原因分析 | 第29-37页 |
第一节 Q社工机构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距离 | 第29-30页 |
一、本文角色距离的界定与表现 | 第29页 |
二、造成角色距离的原因分析 | 第29-30页 |
第二节 Q社工机构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不清 | 第30-31页 |
一、本文角色不清现象的界定与表现 | 第30页 |
二、角色不清的原因分析 | 第30-31页 |
第三节 Q社工机构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冲突 | 第31-33页 |
一、本文角色冲突现象的界定与表现 | 第31-32页 |
二、角色冲突的原因分析 | 第32-33页 |
第四节 Q社工机构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中断 | 第33-34页 |
一、角色中断的界定与表现 | 第33页 |
二、角色中断的原因分析 | 第33-34页 |
第五节 Q社工机构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失败 | 第34-37页 |
一、角色失败的界定与表现 | 第34-35页 |
二、角色失败的原因分析 | 第35-37页 |
第五章 社工机构进行有效角色扮演的对策研究 | 第37-43页 |
第一节 优化政策与法律环境 | 第37-38页 |
一、加强宣传,提高社工普及度 | 第37页 |
二、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 第37-38页 |
三、完善社工机构法律体系 | 第38页 |
第二节 完善机构的管理与服务体系 | 第38-43页 |
一、摆正态度,加强沟通 | 第39页 |
二、完善Q社工机构的组织管理机制 | 第39-40页 |
三、引进社工人才,提高Q社工机构的服务能力 | 第40页 |
四、是构建机构内部文化环境,提升社区认知度 | 第40页 |
五、建立资源网,合理利用资源 | 第40页 |
六、拓展集资渠道 | 第40-4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3-45页 |
附录1 访谈提纲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1页 |
个人简历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