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讨论式教学研究—管理的维度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一) 关于讨论式教学研究的概说 | 第12-14页 |
(二) 关于讨论式教学的适用范围 | 第14页 |
(三) 关于讨论式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0页 |
(一) 讨论相关概念 | 第18页 |
(二) 讨论式教学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三) 大学讨论式教学 | 第19-20页 |
注释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大学讨论式教学的实质、依据与功能 | 第21-32页 |
一、大学讨论式教学的实质 | 第21-25页 |
(一) 大学讨论式教学的内涵 | 第21-23页 |
(二) 大学讨论式教学的特征 | 第23-25页 |
二、大学讨论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25-28页 |
(一) 心理学的内源依据 | 第25-27页 |
(二) 社会学的理性透视 | 第27页 |
(三) 哲学的后现代关照 | 第27-28页 |
三、大学讨论式教学的功能 | 第28-30页 |
(一) 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 第28-29页 |
(二) 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 第29-30页 |
(三) 倡导民主自由的大学氛围 | 第30页 |
注释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大学讨论式教学的渊源及现状 | 第32-40页 |
一、大学讨论式教学的历史考察 | 第32-37页 |
(一) 国外大学讨论式教学的历史源流 | 第32-35页 |
(二) 我国大学讨论式教学的历史源流 | 第35-37页 |
二、我国大学讨论式教学现状 | 第37-38页 |
注释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大学讨论式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 第40-57页 |
一、实施大学讨论式教学应坚持的原则 | 第40-41页 |
(一) 平等的原则 | 第40页 |
(二) 求异的原则 | 第40-41页 |
(三) 教学方法兼容互补的原则 | 第41页 |
(四) 延展课堂的原则 | 第41页 |
二、组织与实施大学讨论式教学的程序 | 第41-48页 |
(一) 课程开始前教师对学生的培训和指导 | 第41-45页 |
(二) 讨论前的准备与思考 | 第45-46页 |
(三) 讨论过程中的组织与实施 | 第46-47页 |
(四) 讨论后的评价与反思 | 第47页 |
(五) 课程结束后的考核 | 第47-48页 |
三、大学讨论式教学的几种操作模式 | 第48-51页 |
(一) 目标管理法 | 第48页 |
(二) 环境创设法 | 第48-49页 |
(三) 问题引导法 | 第49页 |
(四) "苏格拉底圈"法 | 第49-50页 |
(五) 角色扮演法 | 第50页 |
(六) 积分考核法 | 第50页 |
(七) "头脑风暴"法 | 第50-51页 |
四、高效的大学讨论式教学的实施条件 | 第51-56页 |
(一) 学生基础 | 第51-52页 |
(二) 大学教师的能力水平 | 第52-53页 |
(三) 大学讨论式教学方法改革的背景 | 第53页 |
(四) 大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 第53页 |
(五) 大学的教学设施 | 第53页 |
(六) 讨论式教学的座位模式 | 第53-56页 |
注释 | 第56-57页 |
第五章 推进大学讨论式教学的管理策略 | 第57-62页 |
一、学校宏观管理层面 | 第57-58页 |
(一) 实施大学分布式领导促进大学民主管理 | 第57-58页 |
(二) 坚持以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 第58页 |
二、学校教学管理策略 | 第58-59页 |
(一) 重新规划大学课程和整合教材 | 第58-59页 |
(二) 推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组织形式 | 第59页 |
(三) 树立多元的大学教育评价观 | 第59页 |
三、教师管理策略 | 第59-60页 |
(一) 组建讨论式教学的教学团队 | 第59-60页 |
(二) 给教师专业自主权 | 第60页 |
(三) 教师的自我管理 | 第60页 |
四、学生自我管理策略 | 第60-61页 |
注释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