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酶制剂(酵素)论文

重组毕赤酵母高效表达细菌亮氨酸氨肽酶及发酵优化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氨肽酶概述第9-12页
     ·氨肽酶的定义第9页
     ·氨肽酶的来源第9-10页
     ·氨肽酶的分类第10-11页
     ·氨肽酶的应用第11-12页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第12-15页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简介第12-13页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的优缺点第13-14页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的糖基化修饰第14页
     ·毕赤酵母的发酵工艺第14-15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5-16页
     ·国外研究进展第15页
     ·国内研究进展第15-16页
   ·立题意义第16页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6-18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8-29页
   ·材料第18-19页
     ·菌株与质粒第18页
     ·主要试剂第18页
     ·主要仪器第18-19页
     ·培养基第19页
   ·方法第19-25页
     ·大肠杆菌工程菌的培养第19页
     ·含目的基因BSAP的质粒的提取第19-20页
     ·BSAP的扩增第20页
     ·目的基因和质粒的双酶切第20页
     ·双酶切产物的胶回收第20页
     ·重组质粒的连接与转化第20页
     ·E.coli JM109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20-21页
     ·感受态细胞的热激转化第21页
     ·核酸琼脂糖凝胶电泳第21页
     ·重组表达菌株的菌落PCR验证第21-22页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第22页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验证第22页
     ·重组质粒的DNA测序第22页
     ·重组载体pPIC9K-BSAP的线性化第22页
     ·毕赤酵母GS115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22页
     ·毕赤酵母GS115 感受态细胞的电转化第22-23页
     ·重组毕赤酵母的平板筛选第23页
     ·重组毕赤酵母的发酵培养第23页
     ·重组毕赤酵母的发酵优化第23-24页
     ·重组毕赤酵母的高拷贝筛选第24-25页
     ·重组毕赤酵母的遗传稳定性分析第25页
   ·分析方法第25-29页
     ·细胞光密度的测定第25页
     ·菌体湿重的测定第25页
     ·重组氨肽酶酶活的测定第25-26页
     ·蛋白浓度的测定第26页
     ·重组氨肽酶的分离纯化第26-27页
     ·SDS-PAGE分析第27页
     ·重组氨肽酶的酶学性质研究第27-28页
     ·MALDI-TOF/TOF-MS/MS分析第28页
     ·重组氨肽酶的去糖基化处理第28页
     ·圆二色谱分析糖基化对重组氨肽酶的二级结构影响第28页
     ·重组氨肽酶的应用初探第28-29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29-54页
   ·产亮氨酸氨肽酶重组毕赤酵母的构建第29-33页
     ·氨肽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第29-30页
     ·重组毕赤酵母的构建与筛选第30-31页
     ·重组毕赤酵母的高拷贝筛选第31页
     ·重组毕赤酵母的表达验证第31-32页
     ·重组毕赤酵母的SDS-PAGE验证第32页
     ·重组毕赤酵母的遗传稳定性验证第32-33页
   ·重组毕赤酵母的摇瓶发酵优化第33-37页
     ·重组毕赤酵母的生长曲线第33页
     ·诱导起始时间对产氨肽酶的影响第33-34页
     ·诱导甲醇浓度对产氨肽酶的影响第34页
     ·摇瓶装液量对产氨肽酶的影响第34-35页
     ·诱导初始pH对产氨肽酶的影响第35-36页
     ·诱导温度和时间对产氨肽酶的影响第36页
     ·山梨醇添加量对重组毕赤酵母产氨肽酶的影响第36-37页
   ·重组毕赤酵母产氨肽酶的分离纯化第37-39页
     ·硫酸铵盐析第37页
     ·Hitrp Q HP阴离子交换层析第37-38页
     ·Sephadex G-75 凝胶过滤第38页
     ·SDS-PAGE鉴定第38-39页
     ·重组氨肽酶分离纯化结果第39页
   ·重组氨肽酶的糖基化分析第39-43页
     ·氨肽酶蛋白序列糖基化位点的的预测第39-40页
     ·MALDI-TOF质谱分析第40-41页
     ·重组氨肽酶的去糖基化分析第41-42页
     ·圆二色谱分析糖基化对氨肽酶的结构影响第42-43页
   ·重组氨肽酶的酶学性质第43-48页
     ·重组氨肽酶最适反应温度第43页
     ·重组氨肽酶的温度稳定性第43-44页
     ·重组氨肽酶的最适pH第44页
     ·重组氨肽酶的pH稳定性第44-45页
     ·金属离子及蛋白酶抑制剂对重组氨肽酶的影响第45-46页
     ·重组氨肽酶的底物特异性第46-47页
     ·重组氨肽酶动力学参数Km和Vmax的测定第47-48页
   ·重组毕赤酵母的 7 L罐发酵条件的初步优化第48-51页
     ·甘油分批补料发酵阶段第48-49页
     ·初始诱导生物量对重组氨肽酶表达量的影响第49-51页
   ·重组氨肽酶的应用初探第51-54页
     ·单酶和双酶酶解液中游离氨基酸的比较第51-53页
     ·单酶和双酶酶解液中分子量分布比较第53-54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54-56页
 主要结论第54-55页
 展望第55-56页
致谢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3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3页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第63-64页
标准曲线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谷氨酸棒杆菌γ-氨基丁酸及其前体物质L-谷氨酸合成的代谢途径改造
下一篇:氧化葡萄糖酸杆菌中吡咯喹啉醌代谢途径研究关键技术的建立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