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腭位的汉语普通话辅音发音生理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 ·前人对汉语普通话辅音的研究成果 | 第9-10页 |
| ·传统语音学的研究成果 | 第9-10页 |
| ·现代语音学的研究成果 | 第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11-13页 |
| ·研究价值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13-26页 |
| ·动态腭位仪简介 | 第13-17页 |
| ·EPG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13-14页 |
| ·假腭的设计 | 第14-16页 |
| ·WinEPG系统工作原理 | 第16-17页 |
| ·信号采集 | 第17-19页 |
| ·录音词表的选取 | 第17页 |
| ·发音人选取 | 第17-18页 |
| ·信号采集 | 第18-19页 |
| ·参数设置 | 第19-22页 |
| ·假腭功能分区 | 第19页 |
| ·假腭功能区域接触面积指数 | 第19-20页 |
| ·接触电极分布指数 | 第20页 |
| ·舌腭接触重心 | 第20-21页 |
| ·成阻点的宽度(MinCR) | 第21-22页 |
| ·动态腭位信号处理系统 | 第22-26页 |
| ·信号的读入与保存 | 第22-23页 |
| ·信号标注 | 第23-24页 |
| ·参数提取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辅音腭位研究 | 第26-31页 |
| ·假腭功能区域接触面积指数 | 第26-28页 |
| ·舌腭接触最大帧的接触总面积比(TC) | 第26-27页 |
| ·假腭分三个功能区时各分区接触面积 | 第27-28页 |
| ·假腭分两个功能区时各分区接触面积 | 第28页 |
| ·接触电极分布指数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31页 |
| 第四章 发音方法研究 | 第31-38页 |
| ·塞音和擦音 | 第31-32页 |
| ·塞擦音和擦音 | 第32页 |
| ·塞擦音 | 第32-35页 |
| ·腭位信号分析 | 第33-35页 |
| ·小结 | 第35页 |
| ·送气音和不送气音 | 第35-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五章 发音部位研究 | 第38-51页 |
| ·舌尖前音 | 第38-41页 |
| ·塞擦音和擦音 | 第39-40页 |
| ·送气音与不送气音 | 第40页 |
| ·元音对舌尖前音目标腭位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小结 | 第41页 |
| ·舌尖中音 | 第41-44页 |
| ·舌尖中音各参数分析 | 第42-43页 |
| ·送气音与不送气音 | 第43页 |
| ·元音对舌尖中音目标腭位参数影响 | 第43-44页 |
| ·小结 | 第44页 |
| ·舌尖后音 | 第44-47页 |
| ·塞擦音和擦音 | 第46页 |
| ·送气音与不送气音 | 第46-47页 |
| ·元音对舌尖后音目标腭位的影响 | 第47页 |
| ·小结 | 第47页 |
| ·舌面音 | 第47-49页 |
| ·塞擦音和擦音 | 第48-49页 |
| ·送气音与不送气音 | 第49页 |
| ·小结 | 第49页 |
| ·结论 | 第49-51页 |
| 第六章 论文工作总结 | 第51-53页 |
| ·论文工作小结 | 第51-52页 |
| ·论文在存在的问题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