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1页 |
| ·引言 | 第12页 |
| ·醇脱氢酶分类 | 第12-14页 |
| ·按来源分类 | 第12-13页 |
| ·按醇脱氢酶亚基分子大小分类 | 第13页 |
| ·按辅酶倾向性分类 | 第13-14页 |
| ·醇脱氢酶的结构特点 | 第14-17页 |
| ·以Fe~(2+)为金属辅因子的ADHs | 第14-15页 |
| ·以Zn~(2+)为金属辅因子的ADHs | 第15-16页 |
| ·不含金属离子的ADHs | 第16-17页 |
| ·醇脱氢酶的筛选方法 | 第17-20页 |
| ·一般策略:多重筛选 | 第17-18页 |
| ·显色法 | 第18-19页 |
| ·基于辅酶衍生物的筛选方法 | 第19页 |
| ·基于辅酶荧光的菌落筛选方法 | 第19-20页 |
| ·蛋白质工程在醇脱氢酶改造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 ·定点突变 | 第20-21页 |
| ·定向进化 | 第21页 |
| ·手性醇的生物合成手段 | 第21-23页 |
| ·前手性酮直接转化法 | 第22-23页 |
| ·动力学拆分 | 第23页 |
|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 第23-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4-31页 |
| 第二章 基于NAD (P) H焚光的醇脱氢酶蹄选鉴定方法研究 | 第31-47页 |
| ·引言 | 第31页 |
| ·实验材料 | 第31-33页 |
| ·筛选样本 | 第31-32页 |
| ·培养基 | 第32页 |
| ·缓冲液 | 第32页 |
| ·试剂与材料 | 第32页 |
| ·主要仪器 | 第32-33页 |
|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 ·还原型辅酶的激发波长与发射波长 | 第33页 |
| ·温度对辅酶荧光的影响 | 第33页 |
| ·pH对辅酶荧光的影响 | 第33页 |
| ·助溶剂对辅酶荧光的影响 | 第33-34页 |
| ·底物对辅酶荧光的影响 | 第34页 |
| ·产醇脱氢酶微生物的初筛 | 第34页 |
| ·产醇脱氢酶微生物的复筛 | 第34页 |
| ·产醇脱氢酶微生物的复筛 | 第3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5页 |
| ·还原型辅酶荧光及其最适激发、发射波长 | 第35-37页 |
| ·NADH和NADPH荧光强度的影响因素 | 第37-40页 |
| ·筛选流程 | 第40-42页 |
| ·脱氢酶产生菌的筛选 | 第42页 |
| ·用于手性催化的醇脱氢酶产生菌的筛选 | 第42-43页 |
| ·用于醇脱氢酶底物谱的建立 | 第43-45页 |
|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第三章 红串红球菌及其在微生物催化制备手性芳香醇中的应用 | 第47-67页 |
| ·引言 | 第47-48页 |
| ·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 ·菌种 | 第48页 |
| ·培养基 | 第48页 |
| ·缓冲液 | 第48页 |
| ·试剂与材料 | 第48-49页 |
| ·主要仪器 | 第49页 |
| ·实验方法 | 第49-52页 |
| ·菌体培养 | 第49页 |
| ·菌种鉴定 | 第49-51页 |
| ·选择性氧化芳香醇 | 第51页 |
| ·不对称还原芳香酮 | 第51页 |
| ·手性气相色谱分析 | 第51-5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2-62页 |
| ·菌种鉴定结果 | 第52-56页 |
| ·最适反应条件 | 第56-61页 |
| ·混旋芳香醇的选择性氧化 | 第61页 |
| ·芳香酮的不对称还原 | 第61-62页 |
|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62-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 第四章 定点突变改造TGADH的辅酶倾向性 | 第67-81页 |
| ·引言 | 第67-68页 |
| ·实验材料 | 第68-69页 |
| ·菌种及质粒载体 | 第68页 |
| ·培养基 | 第68页 |
| ·缓冲液 | 第68页 |
| ·试剂 | 第68-69页 |
| ·主要仪器 | 第69页 |
| ·实验方法 | 第69-74页 |
| ·菌种培养 | 第69页 |
| ·引物设计 | 第69-70页 |
| ·质粒的PCR扩增 | 第70-72页 |
| ·突变重组质粒的转化 | 第72页 |
| ·突变重组质粒的的表达 | 第72页 |
| ·突变重组酶的纯化 | 第72-73页 |
| ·制作蛋白浓度标准曲线 | 第73页 |
| ·TGADH的序列分析和同源建模 | 第73页 |
| ·重组酶的活力测定 | 第73-7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4-79页 |
| ·重组质粒的定点突变PCR扩增 | 第74页 |
| ·重组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 第74-75页 |
| ·TGADH结构及突变位点分析 | 第75-77页 |
| ·突变蛋白活力检测 | 第77-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1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4页 |
| ·结论 | 第81-82页 |
| ·展望 | 第82-8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