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当代文学(1949年~)论文

人性清流濯心田—孙犁人道主义文学论

中文摘要第1-17页
ABSTRACT第17-22页
绪论第22-39页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第22-25页
 二、相关研究成果及研究现状第25-37页
 三、研究方法和途径第37-39页
上编 孙犁人道主义文学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第39-104页
 第一章 人道主义文学思想在中国的衍变第40-53页
  第一节 关于“人性论”的辨析第40-46页
   一、中国传统的人性观第40-42页
   二、西方社会的人性观第42-43页
   三、人性与文学第43-46页
  第二节 人道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第46-53页
   一、“人道主义”的历史渊源第47-48页
   二、人道主义文学思想在中国的兴起第48-50页
   三、人道主义文学思想在中国的曲折发展第50-53页
 第二章 孙犁人道主义文学思想成因探析第53-93页
  第一节 早期接受与学知体系第53-65页
   一、家庭的温情滋养第53-55页
   二、中西文学文化的感召第55-60页
   三、家国意识和民主观念第60-65页
  第二节 疾病遭逢中的隐匿第65-77页
   一、孙犁病因的历史脉络探究第65-68页
   二、“十年荒于疾病”的心理焦虑期第68-72页
   三、“十年废于遭逢”的“文革”压抑期第72-77页
  第三节 幻灭后的重生第77-93页
   一、孙犁“幻灭感”产生的诸多因素第77-81页
   二、无言沉默后的爆发与重生第81-87页
   三、潮起潮落过后的人生悲凉第87-93页
 第三章 孙犁人格向度和限度第93-104页
  第一节 真挚却不放恣(真——慎)第95-98页
   一、孙犁之真第95-96页
   二、孙犁之慎第96-98页
  第二节 孤僻却不孤傲(独——合)第98-100页
   一、孙犁之独第98-99页
   二、孙犁之合第99-100页
  第三节 淡泊却不遁世(出——入)第100-104页
   一、孙犁之出世第100-102页
   二、孙犁之入世第102-104页
中编 孙犁人道主义文学的艺术表现第104-165页
 第四章 孙犁人道主义萌生之所:魅力水乡第105-115页
  第一节 滹沱河之水与孙犁的“故乡情结”第105-108页
   一、滹沱河在孙犁创作体系中的地位第105-107页
   二、滹沱河作为故乡象征的符号意义第107-108页
  第二节 白洋淀之水与孙犁的审美旨趣第108-111页
   一、白洋淀景色与抗战活动状摹第109-110页
   二、白洋淀叙写体现的美学特色第110-111页
  第三节 海河之水与孙犁的文学价值取向第111-115页
   一、海河作为城市文明代表的存在意义第111-112页
   二、海河描写与文学审美性的流失第112-115页
 第五章 孙犁人道主义文学的凸显:女性形象的塑造第115-135页
  第一节 战争中的女性第116-123页
   一、承载传统美德的温柔贤惠型女性群像第117-120页
   二、坚强独立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第120-123页
  第二节 爱情婚姻中的女性形象第123-129页
   一、婚姻中的女性第124-126页
   二、爱情中的女性第126-129页
  第三节 孙犁女性形象塑造的创作心理透视第129-135页
   一、孙犁的女性观第129-133页
   二、孙犁男性视角下的创作局限第133-135页
 第六章 孙犁人道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第135-147页
  第一节 孙犁现实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真、善、美第136-142页
   一、现实主义与生活的关系第137-138页
   二、现实主义之“求真”第138-140页
   三、现实主义之“扬善”第140-141页
   四、现实主义之“弘美”第141-142页
  第二节 孙犁现实主义文学观的功利性第142-147页
   一、文艺的道德感召力第143-144页
   二、文艺性与政治性第144-147页
 第七章 孙犁人道主义文学中现代性的探寻与缺失第147-165页
  第一节 西方现代性理论和中国的现代性语境第147-151页
   一、“现代性”的基本释义第147-150页
   二、中国语境中的“现代性”第150-151页
  第二节 启蒙现代性话语中的孙犁第151-154页
   一、对建立民主国家的热求第151-152页
   二、礼赞工业化,拒斥商业化第152-154页
  第三节 审美现代性话语中的孙犁第154-165页
   一、那些在“不公”眼光中生存的女性第154-158页
   二、黄鹂——呼唤自由人性的尖厉之啼第158-162页
   三、对现代主义的排斥第162-165页
下编 孙犁在20世纪文学坐标系中的地位及影响第165-224页
 第八章 孙犁与沈从文:殊途同归的人道主义追求第167-186页
  第一节 孙犁与沈从文的人性崇拜观念比较第168-177页
   一、人性美的张力第168-171页
   二、诗化的艺术境界第171-173页
   三、文学史对孙犁与沈从文的评价变迁比较第173-177页
  第二节 孙犁与沈从文作品的女性倾向比较第177-186页
   一、精心塑造形神俱美的女性形象第177-179页
   二、沈从文、孙犁的女性意识比较第179-180页
   三、孙犁与沈从文的婚恋情感选择及其对创作的影响第180-186页
 第九章 孙犁与解放区作家:人道主义的缺位与书写第186-199页
  第一节 孙犁与赵树理:解放区文学双葩的文学道路选择第186-194页
   一、延安时期的赵树理与孙犁第187-190页
   二、建国后对赵树理与孙犁的评价及影响第190-192页
   三、新时期以来对赵树理与孙犁的评价变迁第192-194页
  第二节 孙犁与丁玲:人性、阶级性、时代性的纠结与释放第194-199页
   一、人道主义是孙犁与丁玲共同的文学初心第195-196页
   二、丁玲与孙犁在“阶级性”凸显时代的不同选择第196-199页
 第十章 孙犁与“荷花淀派”及文坛新秀:因袭与超越的文学传承第199-224页
  第一节 “荷花淀派”对孙犁的因袭与逾越第199-213页
   一、“荷花淀派”的历史探源第199-202页
   二、乡村世界的诗意书写——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第202-206页
   三、人道主义精神的彰显——善与美的极致体现第206-209页
   四、以孙犁为基石的逾越——崭新多元生活维度的拓展第209-213页
  第二节 平生不解藏人善第213-224页
   一、孙犁培养、提携后辈的思想脉络及现实状况第213-221页
   二、孙犁对后辈作家的深远影响第221-224页
结语第224-226页
参考文献第226-239页
致谢第239-24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241-242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42页

论文共2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威廉·戈尔丁早期小说中的悲观意识
下一篇:论北宋山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