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绪论 | 第14-21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6-17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一章 北宋山水文章统计与分类 | 第21-55页 |
第一节 山景文的统计与分析 | 第21-27页 |
一、纯山景文 | 第21-25页 |
二、借景议论抒情山文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山水文 | 第27-32页 |
一、纯山水文章 | 第27-30页 |
二、借景抒情说理山水文 | 第30-32页 |
第三节 水景文的统计与分析 | 第32-35页 |
一、纯水文 | 第32-33页 |
二、借景抒情说理水文 | 第33-35页 |
第四节 亭台楼阁寺院文的统计与分析 | 第35-45页 |
一、写亭文 | 第35-37页 |
二、台记文 | 第37-39页 |
三、楼和阁 | 第39-42页 |
四、寺院文 | 第42-45页 |
第五节 堂、轩、园文的统计与分析 | 第45-50页 |
一、堂记文 | 第45-46页 |
二、桥、斋、园等 | 第46-50页 |
第六节 山水关联文的统计与分析 | 第50-55页 |
一、特殊行记 | 第50页 |
二、井文与特殊水文 | 第50-52页 |
三、穴、石文 | 第52-55页 |
第二章 特殊山水文的统计、分类与研究 | 第55-74页 |
第一节 类山水文的统计与分析 | 第55-70页 |
一、列表统计 | 第55-58页 |
二、特点分析 | 第58-70页 |
第二节 短精铭文精悍华彩 | 第70-74页 |
一、列表统计 | 第70-71页 |
二、特点分析 | 第71-74页 |
第三章 北宋山水文章的特征研究 | 第74-149页 |
第一节 北宋山水文章的表层特点 | 第74-101页 |
一、从数量上分析 | 第74-75页 |
二、从地域上分析 | 第75-83页 |
三、从时间上分析 | 第83-91页 |
四、从写法上分析 | 第91-96页 |
五、从文体上分析 | 第96-100页 |
六、从篇幅上分析 | 第100-101页 |
第二节 北宋山水文章的深层特点 | 第101-149页 |
一、空间特点:南方山水文居多 | 第101-120页 |
二、时间特点:北宋中期山水文较多 | 第120-127页 |
三、从山水诗到山水文的跨越 | 第127-130页 |
四、山水文的抒情与言志问题 | 第130-139页 |
五、山水文的哲理、用典和科学意识问题 | 第139-149页 |
第四章 《姑苏台赋》与《超然台赋》:同题山水文章的案例研究 | 第149-168页 |
第一节 三篇《姑苏台赋》:背景与主题的对比研究 | 第149-159页 |
一、论世与知人:时代环境与作者品性 | 第149-155页 |
二、主题:借古讽今 | 第155-159页 |
第二节 四篇《超然台赋》:背景、政治指向与文化取向 | 第159-168页 |
一、新旧党争与创作缘起 | 第159-162页 |
二、调和三教与超然物外 | 第162-168页 |
第五章 山水名篇的传播与影响:统计与分析 | 第168-199页 |
第一节 关于《岳阳楼记》 | 第168-171页 |
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 第168-170页 |
二、“岳阳楼”在《全宋文》中出现频率统计 | 第170页 |
三、统计数字的分析 | 第170-171页 |
第二节 关于《醉翁亭记》 | 第171-178页 |
一、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 第171-172页 |
二、“醉翁”与“醉翁亭”在《全宋文》中出现的频率统计 | 第172-177页 |
三、统计数字的分析 | 第177-178页 |
第三节 关于《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 第178-181页 |
一、王禹偁的《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 第178-179页 |
二、“竹楼”在《全宋文》中出现的频率统计 | 第179-180页 |
三、统计数字的分析 | 第180-181页 |
第四节 关于前后《赤壁赋》 | 第181-199页 |
一、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 第181-183页 |
二、“赤壁”在《全宋文》中出现频率统计 | 第183-197页 |
三、统计数字分析 | 第197-199页 |
结语 | 第199-200页 |
附录:与“麻姑”相关的文章(宋代名山的关注度统计之一) | 第200-204页 |
参考文献 | 第204-210页 |
致谢 | 第210-21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13-21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