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8页 |
绪论 | 第18-40页 |
一、生平与创作 | 第18-21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21-38页 |
三、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38-40页 |
第一章 悲观意识的主题表达——人性恶 | 第40-78页 |
第一节 人性恶之无处不在的普遍性 | 第42-66页 |
一、罪恶的个体 | 第42-52页 |
二、失序的社会 | 第52-66页 |
第二节 人性恶之不可避免的必然性 | 第66-78页 |
一、罪恶与生俱来 | 第66-69页 |
二、罪恶随理性发展 | 第69-73页 |
三、欲望:罪恶的根源 | 第73-78页 |
第二章 悲观意识的艺术呈现——寓言化 | 第78-119页 |
第一节 戏仿:对传统的颠覆 | 第79-87页 |
一、《蝇王》与《珊瑚岛》:乌托邦神话的破灭 | 第79-83页 |
二、《继承者》与《世界史纲》:文明进化的“倒退” | 第83-85页 |
三、《品彻·马丁》与《鲁滨逊飘流记》:英雄形象的解构 | 第85-87页 |
第二节 象征:恶的抽象表现 | 第87-110页 |
一、主题原型 | 第88-92页 |
二、人物原型 | 第92-101页 |
三、场景原型 | 第101-103页 |
四、意象原型 | 第103-110页 |
第三节 反讽:对现实的戏谑 | 第110-119页 |
一、言语反讽 | 第111-114页 |
二、情景反讽 | 第114-117页 |
三、结构反讽 | 第117-119页 |
第三章 悲观意识的成因 | 第119-135页 |
第一节 哲学影响:人性恶的哲学命题 | 第119-121页 |
第二节 文学渊源:古希腊悲剧和荒岛文学 | 第121-126页 |
第三节 历史语境:二十世纪的精神荒原 | 第126-128页 |
第四节 个人经历:二战体验与任教生涯 | 第128-135页 |
第四章 悲观意识下隐含的希望——救赎 | 第135-148页 |
第一节 救赎之路的探寻 | 第136-140页 |
第二节 救赎之路的意义 | 第140-144页 |
第三节 救赎之路的困境 | 第144-148页 |
结语 | 第148-152页 |
附录:威廉·戈尔丁创作年表 | 第152-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2页 |
致谢 | 第162-163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63-16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