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6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2 中职专业教师评价标准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 ·中职 | 第16页 |
| ·中职专业教师 | 第16页 |
| ·中职专业教师评价标准 | 第16-17页 |
| ·中职专业教师评价标准制定的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 ·教师专业化理论 | 第17-18页 |
| ·工作动机理论 | 第18-19页 |
| ·区分性评价理论 | 第19-22页 |
| 3 中职专业教师评价调查与分析 | 第22-35页 |
| ·对各省市中职专业教师评价标准的收集调查 | 第22-27页 |
| ·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 | 第22-23页 |
| ·大连市《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 | 第23-25页 |
| ·石家庄职教中心《关于实施四级教师考评制度的方案》 | 第25-26页 |
| ·其他省市中职专业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政策文件 | 第26-27页 |
| ·对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的问卷调查 | 第27-32页 |
| ·调查问卷 | 第27页 |
| ·调查对象 | 第27页 |
| ·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27-32页 |
| ·中职专业教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2-35页 |
| ·评价目的过于功利性 | 第32页 |
| ·评价主体比较单一 | 第32-33页 |
| ·评价标准不统一 | 第33页 |
| ·评价效果有待提高 | 第33-35页 |
| 4 中职专业教师评价标准的制定 | 第35-47页 |
| ·中职专业教师评价标准制定的依据 | 第35-36页 |
| ·中职专业教师教育的目的 | 第35页 |
| ·中职专业教师评价的特殊性 | 第35页 |
| ·国内外的教师评价经验 | 第35-36页 |
| ·逐渐完善的教师教育政策法规 | 第36页 |
| ·中职专业教师评价标准制定的原则 | 第36-38页 |
| ·竞争性与激励性相结合 | 第36-37页 |
| ·公平性与民主性相结合 | 第37页 |
|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 第37页 |
| ·全面性与时效性相结合 | 第37-38页 |
| ·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 | 第38页 |
| ·中职专业教师知识与能力评价指标编制及分析 | 第38-43页 |
| ·信度分析 | 第39-40页 |
| ·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40-41页 |
| ·均值统计量分析 | 第41-43页 |
| ·中职专业教师知识与能力评价标准的内容 | 第43-45页 |
| ·知识与技能 | 第43-44页 |
| ·教学能力 | 第44页 |
| ·管理沟通 | 第44页 |
| ·科研创新 | 第44-45页 |
| ·反思与评价 | 第45页 |
| ·中职专业教师知识与能力评价标准框架 | 第45-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附录 | 第50-57页 |
| 后记 | 第57-5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