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分析方法 | 第8页 |
| 第二节 研究状况 | 第8-9页 |
| 第三节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 第一章 斯克里亚宾及“神秘主义”音乐风格的起源 | 第10-13页 |
| ·斯克里亚宾的生平经历及其创作风格的形成 | 第10页 |
| ·“神秘主义”的起源 | 第10-11页 |
| ·斯克里亚宾的创作历程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晚期钢琴奏鸣曲创作技术特点的分析与研究 | 第13-22页 |
| ·调式调性的呈现方式 | 第13-19页 |
| ·传统大小调 | 第13页 |
| ·八声音阶 | 第13-16页 |
| ·“斯克里亚宾音阶” | 第16-19页 |
| ·调性的扩展 | 第19-22页 |
| ·和弦―调式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晚期钢琴奏鸣曲中的和声构成 | 第22-52页 |
| ·和弦的构成及音响色彩 | 第22-30页 |
| ·复杂化的主和弦 | 第22-24页 |
| ·复杂化的属和弦 | 第24-26页 |
| ·“神秘和弦”中的不同附加音 | 第26-27页 |
| ·附加音的核心作用 | 第27-30页 |
| ·增四度(或减五度)音程的特殊地位及其作用 | 第30-44页 |
| ·增四度(或减五度)音程在斯克里亚宾晚期多声音乐创作中所起的中心和弦的结构作用 | 第30-39页 |
| ·寻找斯克里亚宾晚期和声体系调域的来源 | 第39-44页 |
| ·导七和弦在斯克里亚宾晚期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 第44-49页 |
| ·导七和弦中的小三度循环 | 第44-49页 |
| ·“神秘和弦”的运用 | 第49-52页 |
| ·探寻“神秘和弦”的源头 | 第49-50页 |
| ·“神秘和弦”崭露头角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晚期钢琴奏鸣曲和声手法研究 | 第52-68页 |
| ·《第六钢琴奏鸣曲》 | 第52-54页 |
| ·《第七钢琴奏鸣曲》 | 第54-55页 |
| ·《第八钢琴奏鸣曲》 | 第55-60页 |
| ·《第九钢琴奏鸣曲》 | 第60-65页 |
| ·《第十钢琴奏鸣曲》 | 第65-68页 |
| 结语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