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7页 |
| 绪论 | 第7-9页 |
| (一)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9页 |
| 第一章 作曲家及作品简介 | 第9-12页 |
| (一) 作曲家简介 | 第9-11页 |
| (二) 作品简介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作品中主导动机的运用 | 第12-34页 |
| (一) 主导动机概述 | 第12-13页 |
| (二) 作品中主导动机应用 | 第13-31页 |
| (三) 作品中和声对于构建“主导动机”所起到的作用 | 第31-34页 |
| 第三章 调性扩张的主要形式 | 第34-42页 |
| (一) 调性呈现方式的复杂化造成调性的模糊 | 第35-37页 |
| (二) 半音化手法 | 第37-39页 |
| (三) 复杂调关系交替的混合运用 | 第39-41页 |
| (四) 复合和弦的使用导致调性的重叠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作品中和弦复杂化途径 | 第42-49页 |
| (一) 和弦外音的运用特点 | 第42-43页 |
| (二) 高叠和弦 | 第43-45页 |
| (三) 变化音和弦 | 第45-46页 |
| (四) 持续音上形成的复杂和弦 | 第46-49页 |
| 第五章 半音化手法作用 | 第49-56页 |
| (一) 半音化手法与调性的关系 | 第54页 |
| (二) 和声进行方式的多重性 | 第54页 |
| (三) 和弦构成多样性 | 第54-55页 |
| (四) 小结 | 第55-56页 |
| 结语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