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导论 | 第11-18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二)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三)本文的基本观点 | 第15-16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6-18页 |
(一)研究的重点 | 第16-17页 |
(二)研究的难点 | 第17页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一章 荀子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 第18-25页 |
一、战国末期的社会状况——荀子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18-20页 |
(一)生产力的发展为思想领域的变革创造了物质条件 | 第18-19页 |
(二)郡县制的兴起为思想领域的变革创造了政治条件 | 第19页 |
(三)民族大融合和国家趋于统一为思想领域的变革提供了良好时机9 | 第19-20页 |
二、诸子学术的发展——荀子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思想条件 | 第20-25页 |
(一)黄老之学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第21页 |
(二)后期墨家对墨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第21-22页 |
(三)韩非子对法家思想的理论总结 | 第22-23页 |
(四)荀子对孔孟的继承及诸子的融合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25-31页 |
一、天人相分说 | 第25-28页 |
(一)荀子之前天人关系的演变 | 第25-26页 |
(二)荀子的天人相分说 | 第26-28页 |
二、性恶论 | 第28-31页 |
(一)荀子之前的人性论 | 第28-29页 |
(二)性恶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1-40页 |
一、以民生为本、爱民富民的道德教育目标 | 第31-33页 |
(一)荀子的重民、爱民思想 | 第31-32页 |
(三)荀子的富民思想 | 第32页 |
(三)荀子的富民主张 | 第32-33页 |
(四)崇尚节俭的思想 | 第33页 |
二、以辩善恶、知荣辱为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 | 第33-35页 |
(一)善和恶 | 第34页 |
(二)荣和辱 | 第34-35页 |
三、以讲求诚信为核心构建道德教育的内容 | 第35-36页 |
(一)诚信是人应该具备的一种道德品质 | 第35页 |
(二)诚信为社会上各行各业之本 | 第35-36页 |
(三)诚信关乎国家兴衰成败 | 第36页 |
(四)诚信教育是自上而下都需接受的道德教育 | 第36页 |
四、以礼乐为主、法制为辅的道德教育手段 | 第36-40页 |
(一)以“礼”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 | 第37-38页 |
(二)礼教和乐教相结合的道德教育方法 | 第38页 |
(三)援法入礼的道德教育机制 | 第38-40页 |
第四章 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40-47页 |
一、仁义至上,以礼为纲 | 第40-42页 |
(一)礼为道德生活之最高准则 | 第40-41页 |
(二)礼为诸德之纲 | 第41-42页 |
二、兼容各家,注重实用 | 第42-44页 |
(一)吸取道家思想 | 第42-43页 |
(二)吸取法家的“法” | 第43-44页 |
三、关乎人性,与时俱进 | 第44-47页 |
(一)提出了道德教育起源于人的社会性需要的观点 | 第44页 |
(二)提出了道德教育内容的新观点 | 第44-47页 |
第五章 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 第47-55页 |
一、道德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 第47-48页 |
(一)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人 | 第47-48页 |
(二)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48页 |
(三)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 第48页 |
二、道德教育必须以树立荣辱观为起点 | 第48-50页 |
(一)荀子荣辱观有利于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 | 第49页 |
(二)荀子荣辱观要求我们要言行一致 | 第49-50页 |
(三)荀子荣辱观告诫干部“官德”始终是其必修课 | 第50页 |
三、道德教育必须以树立义利观为核心内容 | 第50-51页 |
(一)有利于道德认识上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 第50-51页 |
(二)有利于合理的分享利益机制的建立 | 第51页 |
四、道德教育必须走德法并举之路 | 第51-55页 |
(一)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 第52-53页 |
(二)倡导社会成员加强自身修养 | 第53页 |
(三)社会主义法制理应成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 | 第53-55页 |
结束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攻硕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58-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