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15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8-10页 |
| 1. 学习纲领性文件的体会 | 第8-9页 |
| 2. 对现状的反思 | 第9页 |
| 3. 自身的经历及兴趣 | 第9-10页 |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 1. 中等职业教育 | 第10-11页 |
| 2. 高等职业教育 | 第11页 |
| 3. 中高职专业课程 | 第11页 |
| 4. 课程体系衔接 | 第11页 |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 1. 境内关于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研究 | 第11-13页 |
| 2. 发达国家和台湾地区关于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研究 | 第13-14页 |
| (四)论文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1. 文献法 | 第14页 |
| 2. 理论分析法 | 第14页 |
| 3. 比较法 | 第14页 |
| (五)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 1. 理论价值 | 第14-15页 |
| 2. 现实意义 | 第15页 |
| 一、我国中高职衔接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第15-17页 |
| (一)中高职专业课程的衔接是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 第16页 |
| (二)中高职专业课程的衔接是青少年潜能发展的需要 | 第16-17页 |
| 二、我国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17-23页 |
| (一)我国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 第17-19页 |
| 1. 中高职专业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晰 | 第17-18页 |
| 2. 中高职专业课程内容缺失和重复现象严重 | 第18页 |
| 3. 中高职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 | 第18-19页 |
| (二)我国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难以衔接的原因 | 第19-23页 |
| 1. 中高职院校传统课程观念依旧存在 | 第19-20页 |
| 2. 中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缺陷与不足 | 第20页 |
| 3. 中高职“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 | 第20-21页 |
| 4. 中职与高职之间无统一的专业目录 | 第21-22页 |
| 5. 中高职课程模式陈旧 | 第22-23页 |
| 三、我国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实践框架 | 第23-34页 |
| (一)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依据和基本原则 | 第23-27页 |
| 1. 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理论依据 | 第23-25页 |
| (1)系统论的知识理论 | 第23页 |
| (2)人的认知发展和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 第23-24页 |
| (3)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 | 第24-25页 |
| 2. 衔接的基本原则 | 第25-27页 |
| (1)课程目标的定向性原则 | 第25页 |
| (2)能力本位原则 | 第25-26页 |
| (3)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原则 | 第26页 |
| (4)效益最大化原则 | 第26-27页 |
| (二)我国中高职专业课程目标的衔接 | 第27-29页 |
| 1. 中高职专业课程目标定位分析 | 第27-28页 |
| 2. 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性 | 第28-29页 |
| (三)我国中高职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 | 第29-32页 |
| 1. 以技术实践知识作为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 2.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中高职专业课程的内容 | 第30-31页 |
| 3. 以模块课程作为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模式 | 第31-32页 |
| (四)我国中高职专业课程结构的衔接 | 第32-34页 |
| 1. 传统的“三段式”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的重构 | 第32-34页 |
| (1)以学科知识为组织方式的学科结构课程 | 第32-33页 |
| (2)以工作任务为组织方式的工作结构课程 | 第33页 |
| (3)实现工作结构到课程结构之间的转换 | 第33-34页 |
| 2. 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阶梯式的结构设计 | 第34页 |
| 四、我国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实施策略 | 第34-38页 |
| (一)统一的中高职专业课程标准是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核心 | 第34-35页 |
| (二)中高职专业课程教材的编写是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关键 | 第35-36页 |
| (三)学分制管理是构建我国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有效途径 | 第36-37页 |
| (四)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是实现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重要保证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0-41页 |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