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职业论文

精神智力与面孔吸引力对职业成功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12页
1 引言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2 研究目的第14-16页
        1.2.1 构建中国文化背景下精神智力的理论模型第14-15页
        1.2.2 开发中国文化背景下精神智力量表第15页
        1.2.3 探索精神智力、面孔吸引力对职业成功的作用机制第15-16页
    1.3 研究意义第16-18页
        1.3.1 理论意义第16-17页
        1.3.2 实践意义第17-18页
    1.4 研究内容第18页
    1.5 技术路线及研究思路第18-22页
2 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第22-54页
    2.1 职业成功的相关研究第22-28页
        2.1.1 职业成功评价标准的演变第22-25页
        2.1.2 职业成功的影响因素第25-28页
        2.1.3 小结第28页
    2.2 精神智力的渊源及发展研究第28-39页
        2.2.1 从特质到能力——精神智力的学术渊源第28-30页
        2.2.2 从质疑到反驳——精神智力概念的诞生第30-32页
        2.2.3 百家争鸣——精神智力定义及维度的发展第32-34页
        2.2.4 精神智力的生理基础第34-36页
        2.2.5 精神智力的测量量表第36页
        2.2.6 精神智力的应用第36-37页
        2.2.7 精神智力在中国第37-38页
        2.2.8 小结第38-39页
    2.3 面孔吸引力的二元性及相关研究第39-45页
        2.3.1 研究视角的二元性第40-42页
        2.3.2 刻板印象带来的二元性第42-43页
        2.3.3 职场情境下面孔吸引力的相关研究第43-44页
        2.3.4 小结第44-45页
    2.4 相关理论第45-54页
        2.4.1 信息加工理论第45-46页
        2.4.2 社会认同理论第46-48页
        2.4.3 生涯建构理论第48-50页
        2.4.4 符号互动理论第50-52页
        2.4.5 相关理论的组合和适用性第52-54页
3 研究设计第54-68页
    3.1 研究假设第54-64页
        3.1.1 精神智力的理论模型第54-55页
        3.1.2 精神智力对职业成功的直接效应第55-56页
        3.1.3 面孔吸引力对职业成功的直接效应第56-57页
        3.1.4 精神智力与面孔吸引力的交互效应第57-59页
        3.1.5 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效应第59-60页
        3.1.6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调节效应第60-62页
        3.1.7 研究框架及假设汇总第62-64页
    3.2 变量的测量第64-66页
        3.2.1 职业成功的测量第64页
        3.2.2 精神智力的测量第64-65页
        3.2.3 面孔吸引力的测量第65页
        3.2.4 核心自我评价的测量第65-66页
        3.2.5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测量第66页
    3.3 分析技术第66-68页
4 研究一:精神智力理论模型的构建第68-80页
    4.1 意义辨识第69-72页
        4.1.1 体验获得第71页
        4.1.2 认知发现第71-72页
    4.2 意义联结第72-76页
        4.2.1 人际联结第75页
        4.2.2 群体嵌入第75页
        4.2.3 共同融合第75-76页
    4.3 意义实现第76-79页
        4.3.1 自然实现第78页
        4.3.2 社会实现第78-79页
    4.4 小结第79-80页
5 研究二:精神智力结构的实证探索及量表的开发第80-98页
    5.1 量表的编制第80-84页
        5.1.1 研究对象第80-81页
        5.1.2 行为事件的收集第81-82页
        5.1.3 词条库的建立第82-83页
        5.1.4 初始量表的生成第83-84页
    5.2 量表的检验第84-93页
        5.2.1 数据的收集第84-86页
        5.2.2 数据分析与检验第86-93页
    5.3 小结第93-98页
6 研究三:精神智力对职业成功的影响第98-116页
    6.1 研究对象及程序第98-100页
    6.2 研究结果第100-113页
        6.2.1 各变量问卷质量分析第100-105页
        6.2.2 精神智力与职业成功整体模型验证性分析第105-106页
        6.2.3 分析结果第106-113页
    6.3 小结第113-116页
7 研究四:精神智力与面孔吸引力对职业成功的影响第116-154页
    7.1 研究对象及程序第116-117页
    7.2 子研究一:面孔吸引力评价第117-121页
        7.2.1 评价材料第117-118页
        7.2.2 评价过程第118-119页
        7.2.3 评价结果第119-121页
    7.3 子研究二:精神智力与面孔吸引力对于职业成功的影响第121-150页
        7.3.1 男性被试的数据分析结果第122-135页
        7.3.2 女性被试的数据分析结果第135-150页
    7.4 小结第150-154页
8 结论与综合讨论第154-166页
    8.1 研究结论第154-159页
        8.1.1 对职业满意度的影响第154-155页
        8.1.2 对组织内、外竞争力的影响第155-156页
        8.1.3 核心自我评价中介作用的体现第156-157页
        8.1.4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调节作用的体现第157-159页
    8.2 综合讨论第159-160页
    8.3 理论贡献第160-162页
    8.4 实践贡献第162-163页
    8.5 局限与展望第163-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87页
附录 A第187-188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87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87-188页
附录 B第188-198页
致谢第198-199页

论文共1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曹禺的话剧翻译与创作
下一篇:解构主义视野下林译小说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块肉余生述》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