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市政工程施工期间交通微循环改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与主要思路 | 第13-14页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3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3-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2 大型市政工程的交通影响特性分析 | 第15-25页 |
·大型市政工程项目特征概述 | 第15-17页 |
·大型市政工程项目的界定 | 第15-16页 |
·大型市政工程项目的分类 | 第16-17页 |
·施工路段基本特性分析 | 第17-18页 |
·大型市政工程施工的交通影响概述 | 第18-20页 |
·考虑施工影响的路段通行能力分析 | 第20-24页 |
·城市道路路段通行能力 | 第20-22页 |
·施工期间路段通行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24页 |
·考虑施工影响的路段通行能力计算 | 第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施工期间交通微循环改善综述 | 第25-36页 |
·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的概念和内涵 | 第25-29页 |
·交通微循环原理 | 第25-26页 |
·交通微循环系统的分类 | 第26-28页 |
·微循环与支路网的关系 | 第28-29页 |
·交通微循环系统特性分析 | 第29-30页 |
·交通需求特性 | 第29页 |
·交通流特性 | 第29-30页 |
·交通组织特性 | 第30页 |
·施工期间微循环改善目的和原则 | 第30-31页 |
·微循环改善目的 | 第30-31页 |
·微循环改善原则 | 第31页 |
·施工期间微循环改善方法 | 第31-35页 |
·支路网改造 | 第31-33页 |
·主干道禁左 | 第33-34页 |
·单向交通组织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微循环系统改善建模——以单向交通组织为例 | 第36-53页 |
·交通均衡分配的静态模型概述 | 第36-41页 |
·确定性用户均衡分配模型 | 第36-39页 |
·随机用户均衡分配模型 | 第39-41页 |
·微循环网络单向交通组织优化 | 第41-48页 |
·网络设计的双层规划模型概述 | 第41-42页 |
·变量说明 | 第42-43页 |
·优化模型 | 第43-46页 |
·求解算法 | 第46-48页 |
·实例分析 | 第48-52页 |
·实例背景 | 第48页 |
·现状交通调查 | 第48-49页 |
·单向交通组织优化 | 第49-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 微循环系统改善方案综合评价 | 第53-61页 |
·系统改善方案评价内容及方法 | 第53-54页 |
·评价内容 | 第53-54页 |
·评价方法 | 第54页 |
·多级模糊模式识别评价方法 | 第54-57页 |
·微循环系统改善方案评价指标选取 | 第57-58页 |
·数值算例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