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谭盾音乐的“中国意味”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范围 | 第13页 |
| 第四节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音乐技艺方面研究 | 第13-14页 |
| ·作品以及人物评价分析 | 第14-16页 |
| ·访谈与讲座 | 第16-18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第五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意义 | 第19-22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0页 |
| ·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 ·学术意义 | 第20页 |
| ·现实意义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天人合一”的审美传达 | 第22-34页 |
| 第一节 创作理念 | 第22-25页 |
| ·天时、地利、人和 | 第22-24页 |
| ·万物同源与和谐发展 | 第24-25页 |
| 第二节 乐曲配器 | 第25-30页 |
| ·“金石之声”——编钟 | 第25-27页 |
| ·音列中的“律数之和” | 第25-26页 |
| ·听觉中的调式之和 | 第26-27页 |
| ·象征中的国运之和 | 第27页 |
| ·“乐与天通”——中国鼓 | 第27-28页 |
| ·生命不息——水 | 第28-29页 |
| ·物我同一——陶 | 第29-30页 |
| 第三节 审美意境传达 | 第30-33页 |
| ·空灵悠远的自然风景 | 第31-32页 |
| ·悲怆磅礴的山水画卷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回忆》与《地图》——谭盾音乐的故乡情结 | 第34-45页 |
| 第一节 故乡情结的体现 | 第34-37页 |
| ·画布中的彩色风物 | 第34-35页 |
| ·笔下的情感透视 | 第35-36页 |
| ·音符中的熟悉旋律 | 第36-37页 |
| 第二节 音乐的乡土色彩 | 第37-43页 |
| ·湖湘乡土音乐的运用 | 第37-39页 |
| ·民歌为素材 | 第37-38页 |
| ·民间乐器声音的模仿 | 第38-39页 |
| ·湘西民俗事项的呈现 | 第39-43页 |
| ·民俗事项的真实再现 | 第40-42页 |
| ·回归故里的舞台 | 第42-43页 |
| ·糅合与应和的表达方式 | 第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谭盾音乐的东方神秘主义意味 | 第45-55页 |
| 第一节 诡异的巫傩 | 第45-49页 |
| ·剧场音乐的行为化与戏剧化表达 | 第46-48页 |
| ·音乐元素的巫术式组合 | 第48-49页 |
| 第二节 邈远的禅宗 | 第49-54页 |
| ·“了知境界,如梦如幻”的舞台 | 第50-51页 |
| ·僧侣生活的日常叙事 | 第51-52页 |
| ·禅修意味的表现方式 | 第52-54页 |
| ·佛经式乐章命名 | 第52-53页 |
| ·动静结合的禅修场景再现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结论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附件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