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地区夜歌习俗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绪论 | 第8-16页 |
|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第8页 |
| 二、 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一)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二)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 四、 资料来源及说明 | 第15-16页 |
| (一) 文献资料 | 第15页 |
| (二) 田野调查资料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丧歌习俗概述 | 第16-31页 |
| 第一节 丧歌习俗的渊源与分布 | 第16-22页 |
| 一、 丧歌习俗的历史梳理 | 第16-19页 |
| 二、 丧歌习俗的地理分布 | 第19-22页 |
| 第二节 丧歌唱本的分类与流变 | 第22-27页 |
| 一、 丧歌唱本的分类及内容分析 | 第22-23页 |
| 二、 丧歌唱本与文人创作之间的相互影响 | 第23-27页 |
| 第三节 丧歌的功能阐释 | 第27-31页 |
| 一、 歌唱的神圣意义:“陪伴亡灵” | 第27-28页 |
| 二、 歌唱的世俗意义:“热闹丧堂” | 第28-31页 |
| 第二章 湘潭地区夜歌习俗与夜歌歌师 | 第31-54页 |
| 第一节 湘潭地区夜歌习俗的衍生环境 | 第31-36页 |
| 一、 湘潭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 第31-32页 |
| 二、 湘潭地区的历史人文环境 | 第32-36页 |
| 第二节 湘潭地区的夜歌演唱 | 第36-48页 |
| 一、 夜歌演唱前的准备 | 第36-37页 |
| 二、 夜歌演唱的程序 | 第37-42页 |
| 三、 表演理论视野下的夜歌演唱 | 第42-48页 |
| 第三节 湘潭地区夜歌歌师 | 第48-54页 |
| 一、 歌师群体的特征:职业化 | 第48-50页 |
| 二、人际交往圈子 | 第50-52页 |
| 三、 收入、社会地位和自我评价 | 第52-54页 |
| 第三章 湘潭地区夜歌的传承现状与传承趋势 | 第54-59页 |
| 第一节 湘潭地区夜歌的传承现状 | 第54-57页 |
| 一、 当地人对夜歌的认知与态度 | 第54-55页 |
| 二、 歌师:从“邻里帮忙”到职业化 | 第55-56页 |
| 三、 歌堂:从灵堂到殡仪馆 | 第56-57页 |
| 第二节 湘潭地区夜歌的传承趋势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 附录:田野调查小记 | 第64-67页 |
| 后记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