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动对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影响--以S大学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0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二)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三) 文献综述小结 | 第16-17页 |
| 四、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 (一) 师生互动 | 第17页 |
| (二) 学习性投入 | 第17-18页 |
| 五、研究设计 | 第18-20页 |
| (一) 研究工具 | 第18-19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影响 | 第20-24页 |
| 一、师生互动对学生认知的影响 | 第20-21页 |
| 二、师生互动对学生情感的影响 | 第21-22页 |
| 三、师生互动对学生行为的影响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S校师生互动与学习性投入的调查研究 | 第24-36页 |
| 一、S校2010—2012年学情调查现状 | 第24-26页 |
| (一) 2010年—2012年五大可比指标情况 | 第24页 |
| (二) 五大指标上的校际间比较 | 第24-25页 |
| (三) 数据分析说明 | 第25-26页 |
| 二、S校师生互动的现状调查 | 第26-32页 |
| (一) 问卷回收情况 | 第26-27页 |
| (二) S校2010-201 2师生互动现状 | 第27-32页 |
| (三) 数据分析说明 | 第32页 |
| 三、师生互动对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影响 | 第32-36页 |
| (一) 五大指标关联效度 | 第32-34页 |
| (二) 五大可比指标的校标关联度 | 第34页 |
| (三) 师生互动对学习性投入的影响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S校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 第36-43页 |
| 一、S校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 (一) 师生互动频率低 | 第36页 |
| (二) 师生互动范围有限 | 第36-37页 |
| (三) 师生互动的效果不理想 | 第37页 |
| 二、公众对于师生互动存在的误区 | 第37-39页 |
| (一) “教师主导”与“以学生为本”是矛盾的 | 第37-38页 |
| (二) 专制性“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 | 第38-39页 |
| (三) 低效师生互动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 | 第39页 |
| 三、影响师生互动的原因分析 | 第39-43页 |
| (一) 体制性因素 | 第39-40页 |
| (二) 教师方面的原因 | 第40-41页 |
| (三) 学生方面的原因 | 第41-43页 |
| 第五章 加强师生互动的对策性思考 | 第43-50页 |
| 一、社会层面 | 第43页 |
| 二、高校层面 | 第43-45页 |
| (一) 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环境 | 第44页 |
| (二) 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促进师生互动 | 第44页 |
| (三) 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培训 | 第44-45页 |
| 三、教师层面 | 第45-47页 |
| (一) 把“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到师生互动中 | 第45页 |
| (二) 与学生建立友好依赖的互动关系 | 第45-46页 |
| (三) 加强课堂外的非正式互动 | 第46-47页 |
| 四、学生层面 | 第47-50页 |
| (一) 转变师生互动中的“被动者观念” | 第47页 |
| (二) 发挥师生互动中的主动性 | 第47-48页 |
| (三) 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 第48页 |
| (四) 发扬“尊师爱师”的优良传统 | 第48-50页 |
| 结语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基本情况及研究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