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s | 第5-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7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8页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8-9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8页 |
(二) 研究内容及已解决的问题 | 第8-9页 |
三、文献综述与研究意义 | 第9-14页 |
(一)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4-17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学科组织变革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37页 |
一、概念的厘定:学科、学科组织、学科组织变革、教育学部制 | 第17-30页 |
(一) 学科 | 第17-18页 |
(二) 学科组织 | 第18-19页 |
(三) 学科组织变革 | 第19-20页 |
(四) 教育学部制 | 第20-30页 |
二、高校学科组织变革的维度 | 第30-33页 |
(一) 人员 | 第30页 |
(二) 任务 | 第30-31页 |
(三) 文化 | 第31页 |
(四) 功能 | 第31-32页 |
(五) 形态 | 第32页 |
(六) 结构 | 第32-33页 |
三、高校学科组织的变革原则 | 第33-34页 |
(一) 适应性原则 | 第33页 |
(二) 高效性原则 | 第33页 |
(三) 系统性原则 | 第33-34页 |
(四) 与现实结合的原则 | 第34页 |
四、高校学科组织的变革模式 | 第34-37页 |
(一) 变革主体 | 第34-35页 |
(二) 变革规模 | 第35页 |
(三) 变革速度 | 第35-36页 |
(四) 变革方向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制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7-45页 |
一、沈阳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制改革以来取得的成绩 | 第37-38页 |
二、沈阳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制改革的意义 | 第38-39页 |
(一) 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 | 第38页 |
(二) 实现了扁平化管理模式 | 第38-39页 |
(三) 实现了优势学科作用的发挥和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 第39页 |
三、沈阳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第39-43页 |
(一) 学科组织行政化偏重,机构设置不统一 | 第39-41页 |
(二) 行政权力过重,学术权力存在弱化趋势 | 第41-42页 |
(三) 教育学部内部之间利益分配不均衡 | 第42-43页 |
(四) 学科组织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 第43页 |
四、沈阳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制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3-45页 |
(一) 理解上的障碍 | 第43-44页 |
(二) 执行上的障碍 | 第44页 |
(三) 能力上的障碍 | 第44页 |
(四) 接受上的障碍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制建设对策 | 第45-49页 |
一、合理设置机构,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 | 第45页 |
二、实行权力协调机制,促进权力冲突消解 | 第45-46页 |
三、协调学部各部门及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 | 第46-47页 |
四、健全和完善学科建设管理制度 | 第47-49页 |
结束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录 | 第54-58页 |
附录一:沈阳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制改革的访谈提纲 | 第54-55页 |
附录二:沈阳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务委员会章程 | 第55-57页 |
附录三:教育学部学术机构负责人遴选与管理办法 | 第57-58页 |
附录四: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