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一、绪论 | 第10-17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1页 |
2. 比较研究法 | 第11-12页 |
(四)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 我国传统的审美教育研究 | 第12-13页 |
2. 现代审美教育研究 | 第13-14页 |
3. 研究评述 | 第14-17页 |
二、审美教育:美与人同在其中 | 第17-27页 |
(一) 教育美的诠释 | 第17-21页 |
1. 美的本质探讨 | 第17-18页 |
2. 教育美的本质 | 第18-19页 |
3. 教育美的特征 | 第19-21页 |
(二) 审美教育让人幸福、快乐 | 第21-27页 |
1. 审美之心,人才有之 | 第22-24页 |
2. 审美活动,人当引之 | 第24-25页 |
3. 审美人生,人可求之 | 第25-27页 |
三、人的形象及其教育意义 | 第27-37页 |
(一) 教育知识传统中人的形象 | 第27-29页 |
1. “人的形象”的释义 | 第27-28页 |
2. 人的形象的教育价值 | 第28-29页 |
(二) 教育知识传统中人的形象的批判与反思 | 第29-37页 |
1. 以自然人为基础的古典教育中人的形象 | 第29-31页 |
2. 以社会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中人的形象 | 第31-34页 |
3. 对已有的人的形象的批判与反思 | 第34-37页 |
四、人的“生成性”形象与美育中审美师生观的建构 | 第37-46页 |
(一)教育中人的“生成性”形象的具体阐述 | 第37-39页 |
1. “生成性”形象的涵义解析 | 第37-38页 |
2. “生成性”形象的内容分析 | 第38-39页 |
3. “生成性”形象的方式剖析 | 第39页 |
(二)人的“生成性”形象视角下的审美教育活动的主体 | 第39-42页 |
1. 审美教育与人的“生成性”形象的契合 | 第40页 |
2. 审美教育活动中的主客体冲突关系分析 | 第40-41页 |
3. “生成性”形象与“审美主体间性”的关系 | 第41-42页 |
(三)人的“生成性“形象对美育中审美师生观建构的启示 | 第42-46页 |
1. 感性生命:唤醒审美教育主体 | 第42-43页 |
2. 交流对话:打开主体之间的审美通道 | 第43-44页 |
3. 多元评价:促使师生关系审美化 | 第44页 |
4. 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附录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