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车辆结构耐撞性影响因素及优化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5页 |
·国内外铁道车辆碰撞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铁道车辆碰撞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21-23页 |
·碰撞事故中人体损伤机理和评判准则 | 第23-25页 |
·人体损伤机理 | 第23-24页 |
·评判准则 | 第24-25页 |
·本文研究基本内容 | 第25-29页 |
第二章 铁道车辆结构碰撞吸能影响因素研究 | 第29-55页 |
·结构形状尺寸参数 | 第29-36页 |
·结构形状 | 第29-31页 |
·截面尺寸 | 第31-33页 |
·结构壁厚 | 第33-35页 |
·锥形结构锥度 | 第35-36页 |
·结构材料参数 | 第36-40页 |
·结构预变形 | 第40-42页 |
·加载方式 | 第42-44页 |
·碰撞初始能量 | 第44-46页 |
·碰撞加载质量 | 第44-45页 |
·碰撞初速度 | 第45-46页 |
·结构网格尺寸 | 第46-48页 |
·车辆结构碰撞吸能影响因素数据库 | 第48-52页 |
·数据库系统简介 | 第48-49页 |
·数据库系统实现 | 第49-52页 |
·小结 | 第52-55页 |
第三章 铁道车辆结构碰撞吸能优化研究 | 第55-87页 |
·吸能结构非线性优化方法 | 第55-63页 |
·试验设计方法 | 第55-57页 |
·结构优化相关理论 | 第57-63页 |
·铁道车辆专用吸能结构优化研究 | 第63-74页 |
·结构比吸能SEA优化研究 | 第64-69页 |
·比吸能与撞击力初始峰值之比REAF优化研究 | 第69-74页 |
·铁道车辆承载吸能结构优化研究 | 第74-86页 |
·结构比吸能SEA优化研究 | 第74-80页 |
·比吸能与撞击力初始峰值之比REAF优化研究 | 第80-86页 |
·小结 | 第86-87页 |
第四章 铁道车辆乘员二次撞击模型及工况研究 | 第87-116页 |
·铁道车辆多车体耦合撞击研究 | 第87-95页 |
·多车体耦合撞击模型 | 第87-89页 |
·各辆车体速度特性研究 | 第89-90页 |
·二次碰撞速度特性研究 | 第90-92页 |
·各辆车体加速度特性研究 | 第92-95页 |
·乘员二次撞击研究 | 第95-111页 |
·车体客室-假人模型 | 第95-97页 |
·模型运动方程建立与求解 | 第97-98页 |
·乘员二次撞击工况分析 | 第98-111页 |
·车辆结构优化前后乘员损伤对比研究 | 第111-114页 |
·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五章 乘员二次撞击影响因素及室内结构优化研究 | 第116-137页 |
·冲击激励加速度研究 | 第116-119页 |
·两种激励加速度对乘员损伤影响 | 第117-118页 |
·加速度的变化对乘员损伤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座椅-桌子空间结构研究 | 第119-129页 |
·座椅-桌子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9-122页 |
·座椅-桌子空间结构优化 | 第122-123页 |
·座椅-桌子空间结构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123-129页 |
·座椅-座椅空间结构研究 | 第129-135页 |
·座椅-座椅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9-132页 |
·座椅-座椅空间结构优化 | 第132-133页 |
·座椅-座椅空间结构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133-135页 |
·小结 | 第135-13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7-140页 |
·总结 | 第137-138页 |
·本文创新工作 | 第138-139页 |
·展望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52-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