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体制论文

经济转轨、企业重组与公司治理--我国企业重组模式研究

第一章 经济转轨与企业重组第1-22页
 第一节 企业重组的基本内涵第12-15页
  一、 企业重组的内涵第12-13页
  二、 相关概念的辨析第13-15页
 第二节 经济转轨期企业重组的动因、类型及基本特征第15-18页
  一、 经济转轨期企业重组的动因第15-16页
  二、 经济转轨期企业重组的类型第16-17页
  三、 经济转轨期企业重组的基本特征第17-18页
 第三节 经济转轨期企业重组中的政府行为分析第18-22页
  —、 政府介入企业重组的原因分析第18-19页
  二、 政府介入企业重组带来的问题第19-20页
  三、 企业重组中的政府行为规范第20-22页
第二章 扩张型企业重组模式:兼并收购第22-44页
 第一节 兼并收购理论综述第22-29页
  一、 兼并收购概念第22-23页
  二、 兼并收购理论综述第23-29页
   (一) 管理协同效应理论第23页
   (二) 经营协同效应理论第23-24页
   (三) 财务协同效应理论第24页
   (四) 纯粹的多样化经营理论第24-25页
   (五) 价值低估理论第25页
   (六) 信息与信号理论第25-26页
   (七) 代理问题与管理主义理论第26-27页
   (八) 自由现金流量假说第27页
   (九) 自负假说第27页
   (十) 再分配理论第27页
   (十一) 控制权增效假说第27-28页
   (十二) 国有企业准兼并假说第28页
   (十三) 控制权损失的不可补偿性:兼并障碍假说第28-29页
 第二节 我国企业兼并收购模式考察第29-33页
  一、 我国企业兼并收购模式第29-32页
   (一) 承担债务式兼并第29页
   (二) 购买资产式兼并第29-30页
   (三) 吸收股份式兼并第30页
   (四) 控股式兼并第30页
   (五) 投资控股并购第30-31页
   (六) 二级市场收购第31页
   (七) 股权无偿划拨第31页
   (八) 资产置换式并购第31页
   (九) 股权交换第31-32页
  二、 兼并收购与企业发展战略取向第32-33页
 第三节 兼并收购的过渡模式:企业托管第33-38页
  一、 企业托管的概念及现实意义第33-34页
  二、 我国企业托管模式考察第34-35页
   (一) 广发源投资银行模式第34页
   (二) 海南模式第34页
   (三) 黑龙江模式第34-35页
   (四) 江西模式第35页
   (五) 中现非国有化模式第35页
   (六) 鞍山一工模式第35页
  三、 我国企业托管的代理成本分析第35-36页
  四、 降低我国企业托管代理成本的对策第36-38页
 第四节 买壳上市第38-44页
  一、 买壳上市的基本概念及特性第38页
  二、 买壳上市运作机理第38-40页
  三、 我国企业买壳上市的原因分析第40-41页
  四、 买壳上市的经济效率分析第41-44页
第三章 收缩型企业重组模式:企业分拆第44-52页
 第一节 企业分拆的三种模式第44-47页
  一、 资产剥离第44-45页
  二、 公司分立第45-46页
  三、 分拆上市第46-47页
 第二节 企业分拆理论综述第47-49页
  一、 信息假说第47-48页
  二、 管理效率假说第48页
  三、 管理激励假说第48页
  四、 税收与管制因素假说第48页
  五、 扩大市场容量假说第48页
  六、 便于兼并假说第48-49页
 第三节 国有企业改组分立模式第49-52页
  一、 整体改组分立模式第49-50页
  二、 部分改组分立模式第50页
  三、 国有企业改组分立中资产剥离的原则第50-52页
第四章 治理型企业重组模式第52-80页
 第一节 经济转轨期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分析第52-55页
  一、 公司治理结构:概念和框架第52-53页
  二、 经济转轨期公司治理结构面临的问题第53-54页
  三、 “内部人控制”的成因分析第54-55页
 第二节 治理型重组模式之一:杠杆收购第55-62页
  一、 杠杆收购概念及特征第55-56页
  二、 杠杆收购运作流程第56页
  三、 杠杆收购融资体系第56-58页
  四、 杠杆收购价值来源分析第58-60页
   (一) 杠杆收购的价值创造论:代理成本效应第58-59页
   (二) 杠杆收购的价值转移论第59-60页
  五、 杠杆收购的启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前景第60-62页
 第三节 治理型重组模式之二:管理层收购第62-67页
  一、 管理层收购的概念及特征第62页
  二、 管理层收购在实践中的应用途径第62-63页
  三、 管理层收购在实践中的作用第63-64页
  四、 管理层收购的国内市场前景第64-66页
  五、 管理层收购在国内操作的难点第66-67页
 第四节 治理型重组模式之三:员工持股计划第67-74页
  一、 员工持股计划的概念及特征第67页
  二、 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基础第67-68页
  三、 国外的员工持股计划:以美国为例第68-70页
  四、 我国的员工持股计划第70-74页
   (一) 我国员工持股计划的现状第70-71页
   (二) 我国员工持股计划存在的主要问题第71-72页
   (三) 在我国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思路和政策措施第72-74页
 第五节 治理型重组模式之四:经理股票期权第74-80页
  一、 经理股票期权的理论基础第74-75页
  二、 经理股票期权的激励特点第75-76页
  三、 国有企业经理激励机制的缺陷第76页
  四、 国外经理股票期权的实践及我国的尝试第76-78页
  五、 我国实行经理股票期权的条件第78-80页
第五章 上市公司国有股重组模式研究第80-92页
 第一节 上市公司国有股重组背景分析第80-84页
  一、 我国证券市场股权结构现状第80-81页
  二、 我国证券市场股权结构带来的问题第81-84页
 第二节 上市公司国有股重组模式探讨第84-92页
  一、 国有股重组的内涵及原则第84-85页
  二、 国有股重组模式考察第85-90页
   (一) 国有股回购模式第85-86页
   (二) 国有股配售模式第86-87页
   (三) 国有股折股上市模式第87页
   (四) 国有股转换成优先股模式第87-88页
   (五) 增发社会公众股模式第88页
   (六) 国有股放弃配股或大比例转配模式第88页
   (七) 国有股协议转让模式第88-89页
   (八) 职工和管理层持股模式第89页
   (九) 发行可换股债券模式第89-90页
   (十) 国有股投资基金模式第90页
  三、 国有股重组模式的选择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96页
后记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税收调控研究
下一篇:弹性·整合--高校入口迭合区空间环境研究